長安三萬里劇情以李白生平為主軸,透過詩人高適的回憶開始,橫跨大唐盛世到戰亂殘破的敍述。本文帶你瞭解這部3個小時動畫卡通,瞭解詩仙的故事。
目錄
Toggle一、詩仙李白的故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多麼的豪邁氣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多麼的瀟灑不羈,「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到了這一句似乎隱約透露著一股無奈。
這些都是李白詩句,從小應該都有唸過幾句,唸的時候,總會令人悠然神往,不禁想像這位詩人李白到底是什麼模樣。《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和《哪吒2魔童鬧海》同樣是動畫卡通,但一點也不是魔幻想像,它要帶你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去看看長安,去看看李白,去看看浪漫詩句與現實人生,如何能在遙遠的古代歷史中拼湊在一起。

二、長安三萬里劇情
雖然原始構想跟觀眾想要看的是李白故事,不過電影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敘事手法,確實是李白從年少到生命最後階段的過程,但卻透過另外一位詩人高適的回憶口述進行,在夾敘夾議的時空交錯中,我們認識李白,認識他最好的朋友高適,同時也認識了其他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詩人名字 。
整個唐朝盛世動盪的景象,成為一位飽經世故老詩人老將軍口中的敘述。電影名稱為《長安三萬里》,象徵著大唐疆域的遼闊,每位詩人以不同形式活躍在這塊大地圖上,憧憬、奮發、落魄、沉潛,個人以渺小生命追逐著時代巨輪,每一首詩歌,在偶然間的碰撞中被深刻地吟唱出來。

三、兩個人生旅程
電影非常長,將近快三個小時,想必當初製作團隊跟出資發行商是再三斟酌,畢竟主要受眾對象是小朋友,很少有動畫卡通達到這個長度。但無論過程如何,最後電影院仍然是播放滿滿三個小時,口碑和票房給予了最大肯定,證明時間久一點也無妨,完全是毋須多慮。
因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拍給小朋友看的卡通,故事主角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詩人,他的一生太過豐富了,幾千年悠悠文脈,始終只有一位詩仙,他的作品奔放多彩,延綿涵蓋了所有古往今來的詩人面向,而他所處的時代,剛好也是一座封建王朝燦爛與衰敗的縮影,和《末代皇帝》同樣具有歷史代表性。
雖然唐朝長安和詩人李白是如此宏偉,論歷史背景和論藝術創造,離我們這個時代過於遙遠,可以講的東西很多,想講的東西很多,但是要將它放在現代電影院的框架裡面,尤其是用卡通動畫的形式,光是揣想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製作團隊顯然決定放手一搏,300多人的團隊編製,花了整整三年,不管時間限制,不管市場可能反應,一定要拍好這部作品。
他們最終成功爬上了自己心目中的那座山,電影談歷史,談古詩,更感動人心的是,描繪了兩個生動鮮明的人生旅程。三個小時故事,高適李白幾次相遇相知,簡單劃分出清楚脈絡:少年李白、中年李白、晚年李白,剛好是人生的三個重要轉折階段。

四、少年李白與高適
「高兄,你我身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
少年的李白天生浪漫,為了突然逝世的好朋友,一路帶著骨灰不遠千里也要前往黃鶴樓。在路上不但和盜賊生死相搏,也因此不打不相識,結交了高適這位一生相知相惜的摯友。
那時候的李白沒有半點功名,卻夸夸其詞要當盛世裡的大鵬。雖然自富具有寫詩才華,真的到了名滿天下黃鶴樓,看著前輩所留下的詩板,也只能讚歎自己功力不足而作罷。
後來的發展證明李白確實有寫詩天賦,而且是無人能及的氣度。只是再好的詩詞,沒有真實的人生沉澱,浮華無底,字句淪為辭藻堆砌。唯有高低起伏的際遇,歲月淬煉出的滄桑和見悟,一位鮮衣少年才有可能成長為吟遊詩人。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詞帝李後主,李白雖然不至於要到國破家亡,但初出草蘆一片空白,怎麼也寫出不出篇章。
即使如此,晚年高適回憶這段初遇,帶著微笑感嘆說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一個瀟灑不羈的人。李白是天上謫仙人,高適遇到了一位年輕高昂的詩仙,幾十年後老人滄桑而富含生命力的微笑,為這段友情下了最好註解。
該如何形容電影裡面年少的李白呢,如同開始出現的那隻大鵬,人小志氣高,人生境界已是莊子逍遙遊那般的自在,一飛,扶搖直上,九天雲霄。

五、中年的人生際遇
順著電影軌跡,李白和高適跨入中年。
所謂的中年,其實並沒有具體嚴格的年齡界線,更多時候,是一種心態上的、人格上的轉變。30歲是中年,40歲是中年,也有可能50歲才是中年。有深度的動畫電影宛如真實人生,光是從兩位詩人的目光和聲音,很容易可以看到和聽到那心態的轉變,也許仍然保有少年時代的光彩,但是多了幾層一言難盡的苦澀。
每位年輕人都曾經有過耀眼的夢想,當那份夢想逐漸失去光芒,那就是面對現實的年紀,叫做步入中年,懂得以鐵一般的現實安頓自己的夢想,以《白蛇2青蛇劫起》的修羅城而言,是懂得放下心中的執念。很多時候,心境的改變來自於環境的變化,依照電影的歷史背景,不僅僅是性格如何的主觀意識,客觀局勢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最終催促著人的心理年齡。
如同李白所說的,大唐盛世應該去國都長安闖蕩,正因為有大唐盛世,才有少年的意氣風發。如果一開始就生逢亂世或者遭遇開始衰敗的唐朝,所謂的少年,很快被迫轉換成現實的中年。
才華橫溢的天上謫仙人,也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年代。斐十二縱使劍術高超,身為女兒身,終究沒辦法一展抱負。
即使如此,斐十二還是以優雅的斐家劍法,擊敗了聞名於世的高家槍法,那天晚上的揚州燈火令人心旌搖曳,斐十二留下了屬於自己燦爛的一刻。電影以如此方式描繪大唐的盛世與衰敗,刻畫出了兩位詩人如何以最大的勇氣,走過最險的時代困境。

六、唐朝長安與揚州
這部電影開始於李白,結束於李白,從頭到尾三個小時的長度,即使鏡頭常常鏡頭切換到高適,目光仍然是聚焦於千古詩人李白。可是,電影名稱卻是叫做《長安三萬里》,創作團隊對於大唐長安之嚮往與熱愛之情,可見一斑。
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其實不必特別提及詩人,當時的長安:「我朝人人寫詩」。詩人,在那個時代是稀鬆平常,萬家燈火隨便一間酒肆,文人喝醉興致一來,提筆立刻於石板上揮灑,留下一篇值得千古朗誦的詩作。
該如何描繪這座詩人的天堂長安?
籌備階段,製作團隊先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歸零,什麼也沒有,從空白出發。一行人風塵僕僕前往陝西歷史博物館,仔細觀摩長安復原圖的面貌,然後再待在圖書館,參考近三百本唐朝文化書籍,諮詢專家學者意見,一切的一切,細節的細節,小到李白行禮的姿勢和舞姬打扮,大到潼關古城和邊塞景色,只為了越過千年時空距離的高山,完美拍出一部嚴謹的動畫電影。唐朝,在此,長安,在此,然而更重要的是,李白在此,繞了一大圈,電影團隊終於明白,能讓唐朝長安足以照亮整個華夏文明的,是詩人,而且,只能是李白。
攤開一張古代大地圖,電影團隊將目光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南一北,極大的熱情試圖一筆一劃勾勒出大唐江山,從來沒有講完講好的故事,這部電影要將它講完。
第一個場景在長安。
王朝盛世,最好的寫照是宮廷表演,文治時代歌舞昇平,能上陣殺敵的高家槍法,成為取悅玉真公主獲取功名的工具。
不過,也正因為當此太平盛世,以往讀到王維詩句,總是沉重到喘不過氣的憂國憂民作品,下筆的是一位愁容滿面的詩人。而在動畫裡面,有機會看到年輕爽朗、喜歡開玩笑的少年杜甫。
好個顛覆形象的杜甫,之後被顛覆的其實不是個人,不是詩人,是歷史一陽一陰的規律,是天翻地覆的安史之亂,是一落千丈的唐朝。國家朝氣蓬勃,連杜甫也感染了陽光氣息,時局動盪飄搖,連李白也不禁為之傷懷。
離題了,回到高適。
表演性質的高家槍法搞砸,眼看在長安沒有發展機會,鏡頭一轉,跳到揚州,高適往赴約李白的一年之約。
電影製作團隊的第二個場景:煙花三月下揚州。
同樣是太平盛世,同樣是歌舞昇平,揚州和長安兩地截然不同的風貌。一處是高宅大院的官府門第,一處是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
也是揚州這場一年之約,電影清楚展現兩位好朋友在個性上的差異。李白放蕩不羈,今朝有酒今朝醉,揚州熱鬧的夜生活,剛好給了李白盡情揮灑的空間。高適秉承家風,是個認真淳樸的少年,就算是至交好友,也看不慣李白的夜夜笙歌,才一個晚上待不住了,兩人從此別過。
幾年之後,換李白到高適的家鄉探望好友。
匆匆數年,高適在家鄉終於學會了聽書讀書,傳承武門的高家槍法也日益精進。反觀李白,一無長進,突然間最疼愛他的商人父親過世,遺產被家鄉的兄弟分光,孤立無援被趕了出去,在揚州盤纏用盡也待不下去了。
在最落魄的時候,李白想到了那個木訥剛毅的高適。(幾年後,李白突然間飛黃騰達,也是想到了高適。)
老友重逢,大不相同,一個極速向下,一個緩慢爬升。時代在變,際遇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廟堂的高遠,是行道的艱難。唯一感嘆的,是個人的渺小,是牽掛的友情。在那樣的一個夜晚,李白吟誦了自己的《靜夜思》:
「床前日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吟罷,就跟《再見機器人》一樣毋須言語,詩人的情感已隨著月光輕巧巧的灑落。原來,這首詩背景如此,原來,個性真的會決定命運。站在類似起點的兩個少年,往相同的方向奔赴,卻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吟誦詩歌的那個夜晚,李白預告了他畢竟是謫仙人,有寫詩天賦,沒有人能豪邁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因此再怎麼放蕩,再怎麼落魄,李白走到哪裡,身上總是有一股詩人的光芒,詩仙始終是詩仙。
對比高適,天生口吃,看著書上的字還會變成蝌蚪,只能投筆從戎。沒想到基於親身戎馬經歷的詩作,讓他成為著名的邊塞詩人,也正因為大唐由盛轉衰的時代變局,高家槍法終於派上用場。
不僅性格決定命運,時代也會改變命運。
李白和高適兩位詩人,雖然只是大時代下的兩個小個體,但他們剛好分別站在光譜的兩端,彼此成就都具有問鼎大唐詩歌美學的地位,因此足以概括遐邇的代表全局,《長安三萬里》選擇以這兩位詩人作為彼此對照的主角,應該不是湊巧成功的偶然,是參考了近三百本唐朝書籍之後的必然。

七、詩人的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從自然界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輕鬆跳躍到不知千百歲的彭祖。道家思想追求神仙般長生不老,作為中國讀書人的正統儒家,崇尚務實的人生規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高適和李白,一生相知相惜兩位詩人,眉宇間蘊藏著逍遙山水,行止中恪守著論語古訓,道家的浪漫和儒家的務實,兩個人剛好都走過了一遭,都切切實實體驗過了。
邁入中年,原本大起大落訪仙求道的李白,意外成為長安城的大明星,皇帝欣賞他的才華,大臣崇尚他的瀟灑。於是跟隨著速速趕到的高適,看到了中國文學史最光輝燦爛的一頁,太平盛世歌舞昇平,滿朝喜歡寫詩,人人都會作詩。大夥一坐,喝酒吟詩,沒喝醉,罰寫一首詩,喝醉了,更要大聲吟一首詩。
可惜,這個世界不是只有詩人。酒醒了,邊關外有擅長騎馬打仗的遊牧民族,詩唸完,朝廷內有虎視眈眈的安祿山。如同超人特攻隊反派同樣的出乎意料,一場不知道從何而起的叛亂,影響之鉅,局勢轉瞬間進入五胡亂華,夜景再怎麼令人陶醉,所有人從太平盛世的美夢一夕驚醒,進入烽火不休的噩夢。
時代在開兩位詩人玩笑。李白因為寫詩的才華平步青雲,但是一首立意讚美楊貴妃的詩,莫名被認定有嘲諷詆譭,一下子從雲端跌到谷底,再也翻不了身。而高適投筆從戎,受到邊塞大將哥舒翰的賞識,更沒想到會因為邊塞詩而聞名天下。
電影特地安排高適因為相撲險勝,拿到投身軍旅生涯的第1張門票,而這個相撲之術,正是一生摯友李白所授,那時十幾年前,兩人年輕氣盛,一場偶遇,結成世交。
人生際遇,原來都是糊裡糊塗的。越過這條底線,以為是正確的一方,跨過那道窄門,以為是向上的坡度。沒想到命運的令牌一翻轉過來,仍然是糊裡糊塗。

八、朝辭白帝彩雲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成青絲暮成雪。」
一夕之間,步入老年,即將走到人生的終點,從個人、時代、歷史,兩位詩人該如何蓋棺論定?
電影最後提出唐代詩人輩出,其中高適是取得最高成就,以邊塞詩聞名,而且馳騁沙場、屢建奇功,是文武雙全最好的榜樣。這個在歷史課本沒有特別標註的結果,既不怪異,也不離奇,電影足足用了三個小時的長度,引領我們細細走過李白和高適的一生了,電影中的高適,正是如此。
一直到三十幾歲,高適都還在努力克服無法唸書的障礙,祖傳的高家槍法縱然神勇,一度只能在公主面前雜耍。即使環境艱難、現實無奈,高適只是搖搖頭,別過身,回到老家日復一日的精進,如同《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館》中的庫爾特一樣,絕不放棄。
電影中的高適,是這麼一位勤勤懇懇的詩人,靠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終究大器晚成。
反觀李白,天資聰穎,才氣縱橫。學道術,能夠召喚鳥獸,習相撲,輕鬆打敗高適。但是,行為放蕩隨著才氣而來,他思想飄忽。幾次和高適相聚,總是讓老實人高適覺得可惜,最後李白落得沒有積累家產,顛沛流離,求官不得,求仙不成,好不容易當上門女婿,一場謀逆之罪差點惹來殺身亡禍,滿頭白髪,流放邊疆,造就了一首朝辭白帝彩雲間。
這麼看來,難怪部份人對於電影有所質疑:貶李白,褒高適。
畢竟,在一千年後,也許沒有人知道高適,但每個人都跟電影中的太監牧童一樣,從小朗誦李白的詩,總是喜歡李白的詩。所以看到在人生仕途上處處不如高適的李白,似乎哪些不太對勁,因為秋天夕陽下的楓葉好看是好看,總還是有點晃眼。
再次回顧,電影中的李白是什麼樣的模樣?
年輕時想要登黃鶴樓,傲氣挑戰詩壇最厲害的前輩。到了揚州即使生活放蕩,電影也提到揚州人人喜歡李白詩作。而後來李白確實因為寫詩,在長安享受過榮華富貴,只是成也詩歌,敗也詩歌,一首詩,得罪當道。
後來訪仙求道,快意吟誦最波瀾壯闊的將進酒,這首詩是李白的巔峰之作,電影團隊也把所有最好的動畫技術都在那個蒼鬱壯闊的山巒用上了。當李白走到人生盡頭,遇到大赦,一個散髮落魄的的老翁,蜀中歡笑吟唱的「朝辭白帝彩雲間」,一下子,傳遍全中國,「輕舟已過萬重山」,搖搖晃晃,晃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
於是換個角度思考,李白是褒是貶,看你從什麼層面論斷。電影中的李白,一生浮浮沉沉,但人生走過一回,始終是天上謫仙人,本非世俗功名利祿的仙人,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不管是低谷高潮,李白的人生軌跡總是暗藏著詩仙的命脈,或者說是印記。
而這個印記,就是我們熟知的李白。

重新認識詩人李白
看完《長安三萬里》,重新認識了李白,無論性格修養如何,官場際遇如何,聰明才智如何,這位詩人曾經任行天地間,總是在寫詩,沒有魔法,卻有著和《冰雪奇緣》裡艾莎同樣的神奇魔力。他的人生軌跡如同一支飄逸揮灑的墨筆,是詩歌藝術層面的莊子逍遙遊,青黝黝延綿於大唐江山的天宇間,一落筆,是傳誦千古的詩章。
贊贊小屋電影心得分享:
台灣電影心得、香港電影大全、歐美經典電影、周星馳電影排名、動畫電影推薦、宮崎駿電影全集、催淚愛情電影、大陸爆笑喜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