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主生平:千古詞帝最有名的詞代表作3首

李後主生平在此引用史料,介紹正史和野史中這位皇帝的事蹟,瞭解其為人處世與創作背景,重點解析最有名的詞代表作3首,欣賞他為何被稱之為詞帝。

一、重瞳子聖人之像

李煜生於西元937年,是五代十國中南唐的末代君主,世稱李後主。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記載其「善屬文,工書畫」,很會寫文章,又會書法繪畫。這些才藝是不錯,但充其量只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基本能力值,李後主最特別的是長相:「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牙齒跟馬一樣突出來,一隻眼睛有兩個瞳孔。

讀者有興趣可以找一下古代孔子畫像,很多是會有門牙跑出來,這並非孔子真的齙牙,而是所謂的「駢齒」在古代是聖人之相,所以一定要這樣子畫,李煜的一隻眼睛兩個瞳孔也是相同情形,史書特地記載的用意即在於此。

這位李後主是真有皇帝命,他在皇宮裡面排行老六,上面還有五個哥哥,依照一般正常的生理遺傳學,再怎麼認資排輩也不會輪到他。然而天命不可違,他們家就不符合一般規則,生了六個有四個早夭,從小就死掉了來不及長大。剩下兩個,其中最小的李煜自然成了皇太子的眼中釘背中刺。只要稍微翻閱古籍記載,許多的刀光劍影都是同一套劇本,想必李後主晚上會緊張的到睡不安心,上下左右都有要顧慮的地方,深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李煜本性愛好詩情書畫,還很好色,為了在太子眼前保住一條小命,索性整天裝瘋作傻把本性發揮到底。不過歷史的發展有一定規則,只能說帝王之相是寫好的命運,他那個一心想當皇帝的哥哥莫名其妙被閻王爺帶走,一隻眼睛兩個瞳孔的李後主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

早期代表作1《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一、重瞳子聖人之像

二、韓熙載夜宴圖

當皇帝能享盡榮華富貴,其實不要求能寫文章,書法畫畫也不需要,唯一條件是必須有用人之術。關於這一點歐陽修在他的《新五代史》提到了李後主兩位臣子,剛好非常符合這本書言簡意賅的風格,簡單記載了這方面的狀況。

李後主覺得熙載這個人好:「盡忠,能直言,欲用為相」,盡忠職守能直言極諫,想聘請他為國相。可是瞭解到他的妻妾成群有幾十個,而且還會外出私下接待賓客,於是責難他予以貶官。關於這部份的事蹟,還留下了一幅千古名畫:韓熙載夜宴圖

熙載馬上把妻妾都趕走,後主龍心大悅,又把熙載請了回來,但不久之後那些女人也跟著回來,李後主只是嘆了一口氣:「吾無如之何矣!」,表示無可奈何。後來等到熙載死後,李後主感嘆再三,大張旗鼓追封熙載為平章事國相。

那麼熙載到底好不好呢?歐陽修《新五代史》沒有直接記載這位平章事有什麼政蹟,倒是特地寫了一段江湖傳說。穀和熙載這兩位人才尚未功成名就之前,有天在一起高談闊論,熙載說如果南方能夠用他為相,將可以北驅以定中原。穀不甘示弱,自認如果北方可以他為將,「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後來穀果真被任命為將軍南征,此時熙載卻毫無作為,所以現實的史料一錘定音,一個是真有平雲之志厲害,另一個真的只會高談闊論吹牛。熙載這個人只會說大話,夸夸其談,南唐李後主還能感嘆不能夠任命熙載為國相,可想見這位皇帝識人之不明的程度,直接不及格。

除了熙載之外,歐陽修還用了幾句話輕描淡寫,春秋筆法寫了一個可怕的朝廷實錄:「潘佑上書極諫,煜收下獄,佑自縊死。」

伴君如伴虎,得君心者升官發財,不得君心者上吊了結。

二、韓熙載夜宴圖

三、酷信浮圖之法

煕載或者是潘佑好壞不論,至少都是做實事的朝延命官,關於李後主用人之術,尚有一樁正史避而不談、稗官野史抓住不放的事蹟:酷信浮圖之法。

微言大義的歐陽修在《新五代史》簡短一句話蓋棺論定:「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正史不談,到了宋朝龍袞所寫的《江南野史》那是精彩霹靂了,開頭第一句話便是「酷信浮屠之法,垂死不悟」。接下來呢是這位昏帝日常生活的記載:宮裡面和尚人滿為患,有幾百人之多,退朝之後不是跟權臣討論國家大事,沒有跟嬪妃談些風花雪月,九五至尊趕緊脫下龍袍換上袈裟,手裡拿著佛經做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

既然皇帝不做,盡做些和尚事,那麼有樣學樣,和尚不做,去做些犯奸事。當時法院有司要把這些姦淫和尚趕出寺廟,這位皇帝才子的回應絕了:「僧人姦淫,本圖還俗。今若從之,是縱其欲。勒令禮佛三百拜,免其刑。」意思是和尚跟女人做那檔事就是不想出家,今日放他出去,豈不稱心如意,這哪叫懲罰?乾脆請這位和尚對著佛祖禮拜三百謝恩,刑罰免了。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還會有妖皇。

李後主異於常人的奇葩之舉不僅國內議論紛紛,聲明遠播傳到了北方敵人大後方,於是狡猾聰明的北方朝廷想了想,派個和尚當臥底,搞起無間道戲碼。天才李後主中計,把這位天才和尚奉為座上賓:「北朝聞之,陰選少年有經葉口辨者往化之。後主崇奉,謂之一佛出世,號爲小長老。」到最後成了皇帝慣性動作乾脆讓這位小長老擔任軍師,直到兵臨城下存亡之際,後主方才確認這個和尚只會唸經跟騙人,原來根本不會打仗,一氣之下派人把和尚給毒死:「方疑無驗,乃鴆而殺之。」可是到了這個地步,死了和尚也沒用,最終丟了大好江山。

早期代表作2《更漏子》

金雀釵,紅粉面,花裏暫時相見。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

珊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三、酷信浮圖之法

四、陛下師出無名

關於南唐的滅亡正史記載了一段對話,生動描述為何當時天下大勢底定。

宋太祖趙匡胤大軍南下準備一統江山,這時李後主剩下最後一次用人的機會,不是國相平章事,不是和尚小長老,他選上的是一個叫「鉉」的人。

「鉉居江南,以名臣自負,其來也,欲以口舌馳說存其國,其日夜計謀思慮言語應對之際詳矣。」意思是這個鉉自比為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是位名臣,日夜想著憑三寸不爛之舌拯救國家於存亡之際。也許當時這位仁兄確實頗有名聲,當他作為南唐李後主使者跟宋太祖趙匡胤見面之前,趙匡胤群臣們都有點擔心,再三提醒皇上要注意,看慣了大場面的趙匡胤只是一笑置之。

實際朝廷覲見。果然名士鉉如同滔滔江水講個不停,宋太祖耐著性子聽著,其中有一句話提到南唐事北宋如父,何罪之有?太祖抓到這個把柄,淡淡說道:「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既然你說北宋跟南唐兩家是父子,那麼分家為南北這樣子可以嗎?結果細心準備好幾天的鉉當場無言以對,後來情勢的發展可想而知,戎馬半生總是打勝仗的趙匡胤,對上退朝之後喜歡當和尚的李後主,南北兩位領導人格局如此,歷史大方向已定。

四、陛下師出無名

五、早期與後期詞作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時期,北方五代跟南方十國分散在各個地方,在位的君主時間都不長。這麼多的君王沒有太多史料內容,二十四史中甚至沒有代表帝王的「紀」地位,被寫在屬於諸侯的世家。悠悠歷史記得他們諸君,純粹是中國歷來記流水帳的傳統,其中唯有一位流傳千古且流芳百世,那就是這篇文章主角:南唐第三位君主李煜。

前面提到這位仁兄有聖人之相,論政治,李後主和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古代皇帝是差不到哪去,也好不到哪去,但如果論及文學上成就,他可是被讚譽為千古詞帝。

這個帝不僅僅基於他貴為皇帝,更因為他寫詞方面的成就堪稱帝王。論資排輩,足以跟歷史上最有名的李白蘇軾同一等級,所以李後主的帝王之相並非當皇帝,是當一位文學家,並非享盡當代榮華富貴,是後代無數文人雅士的推崇。

李後主詩詞創作主要分成兩個時期,亡國前跟亡國後,那些最知名的作品全部都是在亡國之後所寫的。

可以從三個角度解讀這個劃分:

首先,就藝術家本身而言,很多藝術傑作都是創作者人生歷練的折射,雖然李後主本身遭遇非常特殊,可是翻開史冊,同樣國破家亡的帝王將相不在少數,卻只出了一位李後主。由此可見,是先有安逸時期的李後主練就了一身詩詞功力,厚積薄發成為後來的一代詞帝。天才美學的基因一直都有,唯有恰好的後天環境淬鍊才能併發出耀眼的光芒。

再者,從社會層面而言,賞析藝術品總會提到創作背景,其中涉及到作者的人格性跟社會大我的關聯。所謂真善美,美是排在真和善的後面,對於美的褒貶總在無意間包裹了道德評判。只是一位享樂帝王的風花雪月,天天盛宴,夜夜笙歌,一般普羅大眾不感興趣,距離自己的現實生活過於遙遠。亡國之君的痛苦其實同樣觸不可及,但是那苦楚夾雜著一份國家主義的道德成分,仍然會得到正面評價,容易產生小我與大我之間的共鳴。

第三,從個人角度而言,贊贊小屋大致瀏覽過李後主詞全集,前期作品雖然無瑕,這位皇帝才情耀眼,五句十字之內總有令人驚豔之處,可那光芒似乎欠缺了什麼,有佳句卻無佳篇。這裡所謂的無佳篇,細細推敲,跟前面提到的道德判斷和情感共鳴應該屬於同一個範疇。缺少深刻個人經歷的作品,在主題上沒有辦法打動人心,再多華麗的詞藻堆曡也是徒然,再多優美的意境鋪陳都沒有用。

早期作品代表作3《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五、早期與後期詞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