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分析:20個字開拓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登鸛雀樓分析介紹這首著名唐詩,作者王之渙將夕陽與黃河融入到宏闊的畫卷,短短20個字,有山河氣象,有心靈啟示,鼓勵人們開拓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一、登鸛雀樓平仄對仗

詩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此詩簡單20字,平仄相應,對仗工整,唸起來鏗鏘有力)

白話文:

太陽靠著群山慢慢落下,滔滔黃河奔流入海。若想把千里之外的風景都盡收眼底,就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二、王之渙介紹

王之渙,盛唐的一位詩人,名字未在史冊上留下顯赫篇章,卻因幾首短詩而永垂不朽。不像李後主那樣高低起伏,王之渙一生宛如浮雲,仕途平平,終其一生僅擔任潞州小官,卻以胸中壯然浩氣,寫下無限想像空間的廣闊天地。

唐代詩壇人才濟濟,李白縱橫、杜甫沉鬱,高適、王昌齡豪放悲壯,而王之渙不以數量取勝,而在於那種凝鍊的文字力量。他的詩,少而精,像是歷史長河中閃爍的星光,稀少卻明亮。

〈登鸛雀樓〉、〈涼州詞〉皆以開闊的視野,將天地之勢與人心之志緊密相連。後人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覺得他是唐代精神的一種象徵:豪放中帶著沉思,壯麗裡蘊含哲理。

三、登鸛雀樓故事

鸛雀樓,矗立於黃河之畔,它本是尋常的觀景樓閣,因一首詩而千古留名。

唐代文人登臨樓閣,常以筆墨抒發胸懷。一千多年前王之渙登樓,正逢夕陽西下,萬山蒼茫,黃河東注。那一刻,他看見的不僅是景象,更是歷史與生命的交錯。盛唐的時代背景,使詩人胸懷宇宙,渴望將個體命運投射於大江大河之中。於是他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如此對仗工整之句,把時間與空間一起拉展到極致。

接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只是登高遠眺的寫實,更是創作者的人生宣言。樓的高度有限,精神的高度無限。這首詩,從一座樓開始,卻超越了樓的範疇,成為歷史與心靈的對話。讀者對於這一類詩詞作品有興趣,也可以參考蘇東坡詩集,裡面有許多同樣高質量的佳作。

四、登鸛雀樓分析

詩的開頭「白日依山盡」,是一種時間的終結。夕陽沉入山巒,萬物靜默,帶著蒼涼的美感。這並非單純的自然描寫,而是一種對有限生命的凝視。作品在此稍微有些類似明月幾時有的感慨,不過接下來就會看到更積極的啟發。

隨之而來的「黃河入海流」,是空間的張揚。浩浩黃河,奔流不息,最終注入無邊的大海,它代表了無限與永恆。時間有限,空間無窮,兩者的對比在短短兩句中展開。

第三句「欲窮千里目」,道出人心深處的共同渴望:眼界要更遠,胸懷要更廣。

最後一句「更上一層樓」,是一種哲理的落腳。人只有不斷登高,才能突破視野與格局。整首詩的意象,將日落、黃河、登樓融為一體,營造出宏大的境界。既是自然景觀的凝縮,亦是人類精神的隱喻,提醒在有限的生命裡,致志追求那臻於無限的高度。

登鸛雀樓分析:20個字開拓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

〈登鸛雀樓〉是一首詩,更是一種人生箴言。它告訴我們,天地廣闊而生命有限,唯有不斷登高,才能超越局限,望見更遠的未來,這便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它不像詩三百思無邪著重於心情抒發,更多的是詩人對於自然景觀的人文想像。


贊贊小屋讀書的好處

西遊記線上看封神演義線上看白蛇傳小說線上看妙法蓮華經功效

讀書的好處2025:學習是為了更美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