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自學在此從最基本的會科開始,帶你瞭解為何會計是商業語言,種種交易如何進行分類,說明每個類別定義,從5大分類入門,建立財報觀念的基礎。
目錄
Toggle一、商業交易紀錄
會計被稱之為商業語言,這是因為所有商業交易都可以依照會計原則進行紀錄,以公司企業為例,不管是在哪個產業,從事哪種業務,總是要支付員工薪資,每天進貨購買物品,需要決定廠房設備投資,這些都是屬於商業交易,所以也正是會計課程的主要內容題材。
嚴謹的定義是:只要跟錢有關,可以用貨幣衡量的交易,全部以適當方式紀錄下來,每一筆帳清清楚楚,整理成帳冊,這就是會計記帳,會計因此被稱之為商業語言。至於該如何合理有系統的紀錄,那正是會計學的專業所在。

二、會計自學基礎
圖書館的書實在太多了,首先要進行分類。公司每天開門大大小小的交易那麼多,資料整理的第一步驟同樣是分類。這也是會計自學的第一門基礎功課,瞭解財務報表會計科目,首先從五大分類開始,因此在操作公司記帳軟體的時候,通常第一個介面便是會科設定。
以最後呈現在財務報表上的項目而言,通常把交易所取得的內容或者影響分成五大類:資產、負債、權益、收益,費損,通常稱之為財報五大元素。請先簡單參考下列表格和圖示,文章接下來會再做詳細介紹。
分類 | 定義 |
資產 | 有未來經濟效益的資源。 |
負債 | 未來必須要清償的債務。 |
權益 | 資產減負債後剩餘所得。 |
收益 | 使得資產增加負債減少。 |
費損 | 使得資產流出負債發生。 |

三、資產與變現能力
依照商業會計法定義,資產具有未來的經濟效益,這個定義其實就隱含了資產大類別的進一步小分類。以常見的資產項目而言,現金、存貨、應收帳款、固定資產,他們之間的差異在於未來的經濟效益,到底是多麼遙遠的未來,也就是所謂的變現能力。
現金在手,立即能拿去購買東西,它是法定清償債務的工具,因此變現能力最高,有現金為王的說法。應收帳款通常有收款期限,要等到客戶付錢了,才能夠真正轉換成現金。存貨是尚未銷售的商品,要等到賣出去了才算數,通常還得先經過應收帳款程序,所以小公司進銷存會有很多的表單流程。至於設備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他資產,可想而知變現能力又更低一個檔次,通常在財報中會放在資產的最下方。

四、流動非流動負債
負債顧名思義是欠人家錢,最自然的細分方式是依照欠錢對象而定。積欠廠商貨款是應付帳款,薪資系統軟體算出來的金額,待付員工薪水那是應付薪資,銀行融資借貸就是銀行借款,繳納稅金給稅局是逃不掉的應付稅金。像這樣子依照支付對象區分,大致上就有財報上負債項目的輪廓了。
前面提到資產變現能力,本質上是時間的長短,而既然負債都是要以企業資產償還,通常以一年作為區分,將資產分成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負債也是相同方法劃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以兩個典型的常見例子,跟銀行借了一大筆錢,可以多年之後再償還,這就是長期借款。要付給員工的舊制退休金,也是多年之後才需要償還,所以也是非流動負債。

五、股東權益出資額
權益有兩個相對層面,一個是出資,另一個是盈餘。出資是所謂的創業資本額,或者是購買公司股份的股東。出錢給公司目的是賺錢,公司成立之後,每月每年賺多少賠多少,都會記錄在權益裡面的盈餘,有分配的話也是從這裡拿出來,相關紀錄會編製成四大財務報表中的股東權益變動表。
從出資者人數可以做個簡單做分類:一個人是獨資,少數人是合夥,多數人是公司。嚴謹的會計原則會強調經濟個體假設,財務報表就是企業帳冊,不會特別去區分所有者,都是整合在業主權益裡面。因此這三個分類主要是法律形式上的意義,不過是一般實務上常常聽到的名詞,而且也有實質作用,在此做個補充。

六、預測未來的收益
收入是一家公司動起來的火車頭,企業經營要不斷購入資產償還負債,這些都要有收入支撐,所以上市櫃公司每季度(每三個月)會有一次財務報告,但是每個月10號之前就要公佈上個月營收,因為不僅僅老闆關心,廣大股東也很想知道到底公司收入如何。
上個月賺了很多錢很好,這個月也賺了很多錢更好,但是,更想知道的是下個月會不會一樣美好,財務報表必須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又不是在記流水帳。公司賺錢,重點是未來也能賺錢。
基於這一點可以瞭解到為何在損益表中將收入主要分成兩大塊:營業收入與非營業收入,兩者的差別就在於預測未來的能力。
開一家飲料店,生意很好,賣飲料賺的錢就是營業收入。店面相同、客源相同、市場相同,我這個月飲料賣多少,下個月通常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部份收入很有預測將來的參考性。
但如果把賺到的錢拿去炒股票,這當然不能算營業收入,必須劃清界線,在Excel ERP就會屬於另外一個分類:非營業收入,或者叫營業外收入,簡稱業外收入。並非飲料本業,而且風險太高,畢竟連華爾街都沒辦法保證賺錢,更何況是飲料店老闆。

七、成本費用與費損
有了收益的基本觀念,瞭解到為何分成營業收入跟非營業收入,再來看相對面的費損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首先,同樣是跟經營業務是否攸關分成兩大類:成本費用與業外損失。雖然原則上只要跟經營業務有關,就是屬於成本費用,但是到營業跟非營業之間的區別可能會有模糊空間。
例如說盤點損失或者廠房意外失火、颱風淹水等災害損失,這到底是算營業還是非營業,似乎是有關呀,可以列入營業成本表中?
這個是可以討論的議題,雖然也可以說是跟營業有關,但依照性質通常列入業外,因為在一開始之所以如此區分,是因為財務報表要有未來的可預測性,災害事故顯然是偶然發生,今天不幸了,明天通常就是幸運的,所以算是業外。

贊贊小屋財務報表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