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自在》24小時複合書店

蘇州《自在》24小時複合書店
逛蘇州鳳凰廣場,偶然瞥見《自在》複合書店,斗大的24小時招牌,當時留下深刻印象,一直沒有朝聖。
朝聖,對於一間書店來說,是有些怪裡怪氣。在台灣,我們逐漸習慣了24小時便利商店、24小時麥當勞、24小時漫畫王,然後在1999年,敦南誠品搬遷,經過市場調查評估,為了滿足讀者對於「理想書店」的期待,開始24小時不打烊,全年無休至今。從此,無論台北人或非台北人、台灣人或非台灣人,到台北敦南誠品朝聖書店,成為詮釋城市底藴最佳的文化符號。
我台北唸了八年大學,畢業退伍,回台北繼續打拼三年。對於深夜三四點的敦南誠品,看書看人,已經是深入骨子裡的風景和圖像。
也因此,當我從台北遷居蘇州,在這裡看到24小時書店,內心感覺和這座城市的距離,因為一家書店,親近許多。
此次在蘇州休一個星期返台假,深夜十二點,坐在家裡飄窗上,遙望遠處園區的點點繁華,突然想起座落於湖西鳳凰廣場,那間24小時的自在書店。心裡頭有股莫名悸動,反正明天不上班,我立刻換上簡裝,驅車前往朝聖。
去看看如今蘇州的深夜書城,同時緬懷往昔台北敦南誠品的溫度。
到達那邊,在大樓廣場外圍繞了幾圈,是冷清的街頭和行色匆忙的過路人,然後在裡頭百貨商城走了幾回,體會到夜半無人的店舖,竟然有股陰森詭異的涼氣。於是我不解地手機百度,最近不久當月份新聞,還提到自在複合書店入選2016江蘇最美書店,打造蘇州首家24小時書店,為旅夜人點燈,為其推薦理由之一。
撥打書店電話,想當然爾沒人接聽,我不放棄繼續百度搜尋,發現一條可能線索:自在複合書店雖然2014年一月營業,卻是在2015年六月,才開啓24小時模式,而且,僅限於周五、周六及節假日。我那天是星期三,興沖沖前往,暗夜裡撲了個空。
我在台北,應該是有星期三的深夜,感受敦南誠品特有的人文風景。其實待過台北的年輕人,都很熟悉東區街頭的不夜生活地圖,那氛圍,那熱鬧場景,那享之不盡的美食小吃,確實是蘇州、甚至大陸哪個城市都無法與之比擬的。並不是說經濟上台北先進,因為台灣和大陸此消彼長的趨勢,目前似乎已不可逆,只是說,台北夜生活,一直都是這麼精彩多姿,不只有夜店、不只有宵夜、更有像敦南誠品般文化基地存在。
鳳凰傳媒的蘇州自在複合書店
夜晚去不成,白天我再度驅車前往。
如今因為線上閱讀的時代衝擊,很難再有書店商人,願意大手筆投資一家新的「敦南誠品」,即使誠品集團本身,也是掙扎著提升非書籍業務的收入來源。如此背景下,鳳凰傳媒的蘇州自在複合書店,首先在面積上,沒辦法稱之為大。它走的是小而美路線,格局大致區分四塊:藝文商品(包含兒童繪畫實作教學)、咖啡走廊咖啡廳、暢銷主流書籍展示、非主流書籍典藏。
這四大區塊,也是如今書店夾縫中求生存、成功發展出來的複合經營模式,它最大程度吸引雅好閱讀的現有客群及濳在目標:不求你買書,但至少吸引你來逛書店,順便喝杯咖啡、買點別的。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
周末白天的自在複合書店,我看到熟悉的風景。書店裡人很多,每個人輕鬆自在地、在這裡找書看書翻書,隨手拿了一本書,坐在舒服的沙發墊上、或者坐在刻意留空的書櫃邊上,甚至沒位子了,乾脆席地而坐。在這裡,一整排的書,每一本書都像是一本寶藏,在你眼前,隨時等你淘寶。當這一小塊地方,看到許多人在此閱讀文字所傳承的知識,你一定能重新發現,閱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懷著仍然被感動的心情,周末深夜,我又來到同一個地方。百貨公司很冷清,樓下門口有個保安,我說是來書店的,他讓我進去了。在二樓,我看到熟悉的自在複合書店,可是當我走進去,發現裡面只有兩個人、加店員和我一共四個人,旁邊咖啡廳仍然開著,但裡面你想坐哪都可以,因為也只有一兩個人。
這是「蘇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的真實場景。我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在失望之餘,更多的是敬佩。來自江蘇南京的鳯凰傳媒有勇氣做這件事,不計成本,想為旅夜的閱讀者點盞燈,即使這盞燈目前看起來,是如此的孤獨。
在空蕩蕩的書店,我走了幾回,也許是夜深了,店員將非書區域的燈光調暗,書籍區域即使無人,仍然保持足以舒服閱讀的明亮。於是我忍不住開始四處淘寶:蔣勛《破解高更之美》、鐘永豐《我等就來唱山歌》、馬世芳《耳朵借我》,這些我在台灣所熟悉的名字,原來他們孜孜不倦,寫了這些書,早已陳列在蘇州這個角落,等著有心人士去挖掘、去欣賞、去鼓勵對於文字仍然深懷嚮往的人們。
是否很久沒逛書店,江蘇最美書店之一:蘇州自在複合書店,希望你來看看。
蔣勛《確解高更之美》、鐘永豐《我等就來唱山歌》、馬世芳《耳朵借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