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預言是佛教思想的時間刻度,佛陀滅寂前,將娑婆世界囑託給地藏王菩薩。本文分享《地藏經》第二品原文導讀,帶你一起認識未來世彌勒佛故事。
目錄
Toggle一、彌勒佛的由來
彌勒佛的由來必須先瞭解其意思,彌勒的梵文為「Maitreya」,意思為「慈氏」,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授記的「當來下生佛」,也就是未來成佛者。當前的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下一位在人間出世成佛的便是彌勒,因此被尊稱為「未來佛」。
根據佛經記載,彌勒如今居於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意味著祂的修行已圓滿,只待時機成熟便會降生人間成佛。祂在兜率天為天眾說法,教化眾生,等待因緣具足的那一日。
在漢傳佛教中,彌勒的形象十分親切可親。寺廟大殿常見的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布袋和尚,即被視為彌勒的應化身——據說是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示現人間,以笑容與包容教化眾生。此形象具體象徵著「大肚能容,笑口常開」,代表慈悲與歡喜。而在經典造像中,彌勒也有莊嚴端坐、頭戴天冠的菩薩形相,展現慈悲智慧的圓滿境界。

二、彌勒佛出世時間
彌勒佛出世時間是設定在遙遠的未來,在佛教經典中,彌勒被視為「當來下生佛」,也就是未來將在人間成佛的菩薩。關於祂何時、以何種方式降世,《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等多部經典皆有詳盡描述,形成了佛教中著名的「彌勒預言」。
時間:遙遠未來
彌勒的出世並非在近代或可見的年代,而是在極其遙遠的未來。經典說明,當人類壽命延長至八萬四千歲時,彌勒菩薩才會從兜率天降生人間。
依佛教的宇宙觀,現今世界處於「減劫」期,人壽每百年減一歲,至十歲後再進入「增劫」期,每百年增一歲,直到達到八萬四千歲為止。這整個循環漫長無比,依兜率天的時間換算,約需56億7千萬年後,彌勒才會下生。
空間:理想盛世
當彌勒降世時,人間已轉化為一個祥和清淨的世界。土地平坦柔軟,沒有荊棘與障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人民心性善良,無有貪瞋癡,社會沒有戰爭與災禍。
物質極為豐足,人們取用自然,不爭不奪。當時的轉輪聖王名為「儴佉」,以正法治理天下,成為輔助彌勒佛弘化人間的重要護法君主。
使命:龍華三會
彌勒佛將於龍華樹下成道,開演正法,並舉行三次盛大的法會,稱為「龍華三會」。
這三會中,彌勒佛(彌勒菩薩)將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使他們皆得證果,離苦得樂。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曾修行、種下善根而未成就的眾生,將於彌勒時代再次得度,完成解脫之願。
彌勒的下生不僅象徵著未來世界的清淨與安樂,也寄託著眾生對「慈悲與希望」的永恆信念——無論輪迴多麼漫長,正法終會再臨,慈氏的微笑,終將普照人間。

三、彌勒佛預言出處
彌勒佛預言出處是在《地藏經》〈分身集會品〉中,有一段極為重要的佛陀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這句話揭示了地藏菩薩與彌勒佛之間深遠的時間銜接與修行意義。
時間銜接:無佛時期的守護者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直到未來彌勒佛降世成佛,這中間的漫長時代被稱為「無佛時期」。在這段時期中,人間不再有現世成佛的如來,但眾生仍然輪迴、造業、受苦。正是在這樣的空缺中,地藏菩薩承擔起「代佛行化」的使命,成為娑婆世界的主導菩薩,護持正法、救拔罪苦。
慈悲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為根本願行。這個誓願正是針對無佛時期眾生所發的願。祂願在幽冥與人間之間不斷奔走,以無量化身度化罪苦眾生,使其離苦得樂,不致墮入無邊苦趣。
接續未來:通往龍華三會的引導
地藏菩薩的救度不僅止於讓眾生離苦,更是為了讓他們能積聚福德與善根,具備未來遇佛的因緣。當彌勒佛於龍華樹下成道,開三次法會時,那些曾受地藏菩薩教化的眾生,將得以參與其中,聽聞正法,最終獲得彌勒佛的授記。
由此可見,地藏菩薩與彌勒佛之間的關係,並非單純的前後承接,而是一場長遠而深層的接力:地藏以悲願守護黑暗時代,彌勒以慈光重啟慧命。地藏是夜的明燈,彌勒是曙光的降臨,兩者共同構成了佛法在時間長河中不滅的延續。

四、分身集會品導讀
瞭解了彌勒佛在整個佛法世界的地位︳也認識了地藏菩薩在無佛時時期的任務,接著來看關於這部份概念的最重要場景。在《地藏經》的第二品〈分身集會品〉中,故事展開於一個極為莊嚴的時刻——地藏菩薩的無量分身,從無數世界的地獄處同時前來忉利天宮。這一幕象徵著慈悲願力的無邊無盡,也顯示出地藏菩薩為救度眾生所展現出的無量化身。
這些分身菩薩帶著曾被救度的眾生,共同來供養佛陀。那一刻,所有的心都充滿了感恩與歡喜。佛陀伸出金色的手臂,輕觸地藏菩薩的頂,讚歎它在五濁惡世中度化難化眾生的功德,並囑託它在未來彌勒佛出世之前,繼續守護娑婆世界,使一切苦難眾生得以解脫。
地藏菩薩聽後深受感動,流淚稟白佛陀,表示自己自久遠劫來蒙佛接引,已得大神通,分身無數,化度無邊。它不求名聞,只願眾生離苦得樂,永歸三寶。三次重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那份堅定與慈悲,深深震動十方諸天。
最後,佛陀慈笑讚歎:「善哉!善哉!」肯定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的弘誓願行,並預言它終將成佛。這一品不僅描繪了菩薩的莊嚴願力,也提醒世人:慈悲無盡,願行不息,只要願意度人、利他,即是在實踐地藏的精神。
📿 品名意涵
《地藏經》第二品名為〈分身集會品〉,描述地藏菩薩的無量分身從十方世界齊聚忉利天宮的殊勝場景。「分身」代表菩薩為度眾生而化現無數身形;「集會」則象徵慈悲願力的匯聚與圓滿。
🌟 核心情節
1.分身雲集的莊嚴場面
地藏菩薩的無量分身,從無數世界的地獄處同時前來忉利天宮。每一尊分身都帶著曾被救度的眾生,共同供養釋迦牟尼佛。這一幕展現了:
- 願力的廣大:分身遍滿十方,無處不在
- 慈悲的實踐:深入最苦難的地獄度化眾生
- 功德的圓滿:被救度者心懷感恩,共證法喜
2.佛陀的摩頂讚歎
釋迦牟尼佛伸出金色的手臂,輕觸地藏菩薩頂門,讚歎其功德:
在五濁惡世中度化剛強難化的眾生,這是最難、最苦、最偉大的行願。
佛陀特別囑託地藏菩薩:在未來彌勒佛出世之前,繼續守護娑婆世界,使一切苦難眾生得以解脫。這份託付,顯示了地藏菩薩在末法時代的特殊使命。
3.地藏菩薩的誓言
聽聞佛陀囑託後,地藏菩薩深受感動,流淚向佛稟白:
- 自久遠劫來蒙佛接引,已得大神通智慧
- 分身無數,化度無量眾生於生死苦海
- 不求名聞利養,只願眾生離苦得樂,永歸三寶
地藏菩薩三次重複誓言: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這份堅定與慈悲,震動了十方諸天,也成為千古流傳的菩薩本懷。
4.佛陀的印證
釋迦牟尼佛慈笑讚歎:「善哉!善哉!」肯定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的弘誓願行,並預言其終將成佛。這份印證,既是鼓勵,也是對一切發心度眾者的啟示。
💎 深層意義
慈悲無盡,願行不息
地藏菩薩的分身象徵著慈悲心的無限延伸。只要眾生有苦,菩薩的化身就會出現。這提醒我們:真正的慈悲不是一時的感動,而是永恆的承諾與行動。
深入苦難,不捨眾生
地藏菩薩選擇深入地獄這最黑暗、最痛苦的境地,顯示了菩薩道的精神核心:不捨一個眾生,哪怕是最難度化的剛強之人。
實踐地藏精神
這一品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地藏菩薩的分身」。當我們願意幫助他人、利益眾生、承擔苦難時,就是在實踐地藏的精神,就是在與菩薩的願力相應。
🙏 對現代人的啟示
- 發長遠心:不因一時困難而退縮,持續行善利他
- 入世度眾:不逃避世間苦難,而是主動承擔、積極化解
- 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與讚譽,只願眾生得安樂
- 堅定承諾:像地藏菩薩一樣,以誓言支撐行動,以行動實現誓言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不僅是地藏菩薩的誓言,也是每個發心利他者的心燈。

五、《地藏經》分身集會品第二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爾時,佛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贊贊小屋讀書的好處:
地藏經全文、笛卡兒演繹法、蘇東坡人生態度、西遊記線上看、封神演義線上看、白蛇傳小說線上看、妙法蓮華經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