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大事件》:當電視台媒體成為警察和劫匪對決的工具

《大事件》是2004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杜琪峯執導,任賢齊、陳慧琳、張家輝主演,任達華、邵美琪客串演出,獲得香港金像奬和台灣金馬奬許多奬項肯定。

新聞媒體從第四權到警匪雙方的工具

在最後那場街頭對決,一隻手銬緊緊銬住劫匪和警察,正義與罪惡、作秀與擒兇,兩條原本永遠交叉的平行線被強制綁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你想幹什麼?這秀已經結束了。」「你當這是個秀?」這台詞由劫匪或是警察的口中說出來,沒有差別了。而當電影終將安排劫匪中彈身亡,趕過來鬆了一口氣講出語帶輕蔑的話:「你做了英雄。」那隻手銬被解開,有那麼一瞬間,導演的鏡頭中劫匪才是真正的英雄。
「如果可以選的話,我會選你做我的女主角。」
這是一部概念先行的電影,主題是媒體,背影是警匪對決。當你想批判一件事,最好方法是把它走到極端。杜琪峯導演極細心舖陳,整部電影做足戲,為了是最後那句「做我的女主角」能顛倒正反,而一旦正派反派的界線模糊,被夾在中間淪為雙方道具、顯得毫無自主思考能力的傳播媒體,自然毋須再論。
媒體不是向來如此不堪一擊。報紙時代,報社熬夜寫於昨天新聞的稿件,至少有一天時間緩衝編輯,遣詞用字之間,記者將自己地位提昇為三權分立外的第四權。到了電視時代,大批人馬SNG連線,即時轉播把觀眾帶到事件現場。「人民有知的權利」仍然是有效命題,可是進步的科技反客為主,各家電視台競相追逐第一手報導,記者不再有時間緩衝、沒有多餘時間思考,於是太容易取得的畫面廉價化新聞,曾經大學學術殿堂裡的第四權,在這部電影失去了自己的高度,劫匪別有用心丟個影片媒體接、警方精心拆剪影片媒體接,看在觀眾眼底其實早已見怪不怪。

劫匪男主角任賢齊與警官女主角陳慧琳

導演杜琪峯獲得香港金像奬和台灣金馬奬最佳導演最多次的提名,享有當今香港電影教父美譽。電視台媒體的題材到他手上,自然以他爐火純青的警匪片包裝。《大事件》裡,杜琪峯透過劫匪男主角和警官女主角對比開展故事。
男主角陳一元由任賢齊主演,電影裡幾近主控全場的劫匪老大。有勇有謀,在重案組和警司團團包圍仍然指揮若定、幾次臨危逃脫。像這樣角色的電影其實看多了,但他能很快看穿媒體只管腥辣、警方利用媒體的本質,反過來製造幾個對自己有利的「新聞事件」,使得元哥成為警匪電影中的經典。而他片中忙裡偷閒、輕巧做幾道菜:「我想過開館子。」、「我做飯的時候腦袋特別靈光。」,一下子從冷血劫匪轉化為溫和可親的男人形象——導演擅長以鏡頭說故事,角色性格塑造之精簡更是高手。甚至於毋須動作,電影結局那張一心執念的暗殺目標照片和犯難替代搶劫失敗被擊斃的無言畫面,生動刻畫出盜亦有道的俠義之情。
女主角方潔霞由陳慧琳主演,電影裡一手主導警隊行動的指揮官。貌美聰明,她的大長官之所以破格挑中由她表現、顯然別有情感私心,她的直屬長官想靠官僚體制壓制、但也因為官僚體制低忍氣吞聲。這兩位長官加上她特地找來、一位「相當專業」的警司公共關係科督察,三位警察在片中雖然充其量是客串配角,串接起來卻是明顯感受到電影所選擇站立的觀察角度,如果再搭配電影最後女警官在歹徒面前毫不掩飾、大剌剌說出口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個秀」,更加令人無語。大眾傳播學中有個理論是探討經過主觀選擇的媒體真實是否反映社會真實,那麼電影裡主觀設定、少數能有幾句台詞發揮的警察角色,某種程度可謂是導演鏡頭底下的媒體真實,至於是否反映社會真實,留待電影觀眾自行判斷。

杜琪峯成就香港電影史上經典的6分鐘長鏡頭

綜觀整部電影,警察除了抓劫匪,沒多幹什麼好事,而劫匪除了躲警察,也沒多幹幾件壞事,這其中是刻意的道德預設立場去化。電影中人質小男孩看似天真的「警察是好人、歹徒是壞人」定律,我們大人看了覺得好笑、沒有思考能力,可是看看電影真實、媒體真實、再反省我們所處的社會真實,一場秀結束之後,究竟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大人們也無法思考清楚。
也許真不用想那麼多,秀好看,電影好看,那就對了。這部電影本身是一場精彩的秀。導演杜琪峯的功力已獲得無數奬項和賣座電影肯定,男主角任賢齊張家輝、女主角陳慧琳都因為這部電影交出生涯代表作,客串演出的任達華和邵美琪都是只要出場毋須台詞便能吸引目光的老戲骨。
最後免不了提開頭那一場長達六分鐘、一刀未剪的長鏡頭,當然可以說大可不必、可以說即使不剪接又能證明什麼,可是到了15年後,劇中演員們仍然津樂道當初戰戰競競了綵排三天:彈藥何時爆破、演員如何走位、燈光該打在哪、路軌怎麼推進、包括那二樓飄下來精準落在車頂上的報紙,原來都是長桿鈎住的,於是忍不住再看一下,報紙掉下來的方式真的不太自然,然而精彩的是,那緩慢流暢、逐漸壓迫到你喘不過氣的真實感才是大呼過癮。
「Yes. We do need a good show!」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