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PC HOME買小米筆記本電源線紀事(四):iOS、iCloud、Files

iOS 13
話說回來,在如今雲端科技這麼發達的年代,手機和電腦之間傳輸檔案:一、Gmail寄信給自己;二、Skype、Line、微信等社交軟體跟自己「聊天」;三、古老的藍牙傳輸;四、新近的Dropbox、Air Drop之類雲端空間,種種無線方法任君選擇,透過有線隨身碟傳輸檔案似乎早已落伍。
無線時代進行有線傳輸這件事﹐經濟學角度來講,選擇越多效益最大,雖然無線傳輸很方便了沒錯,但如果保留有線傳輸這個選項,當然也是有益而無害。況且,如今大部分人沒有此需求,但原則就有例外,例如說我花了這麼多篇幅特別講這件事情,就因為我剛好有這方面需求。
情況是這樣子的,我自己裝了一個群暉私有雲服務,所有個人檔案最終儲存在此服務器的硬碟上,同時將幾乎所有檔案同步在家裡的桌上型電腦。除此之外基於任務不同和特殊考量,有些資料夾同步到我的筆記型電腦,有些資料夾則是同步到手機裡,於是當我外出時,身邊僅有筆記型電腦和手機,我會希望在筆記型電腦上以windows資料夾方式,瀏覽讀取複製手機上的檔案,所以總之一句話:我偏好安卓手機開放的檔案系統。
對於檔案同步,其實蘋果也有自己一套的解決方法,任何事情都是一體的兩面,蘋果系統很封閉沒錯,反過來說,如果你就在這個封閉的系統裡面,那就是如魚得水了。例如說像我之前有MacBook Air筆電有iPad,只要我iPhone手機拍照,MacBook Air、iPad、iPhone之間三者的同步是默契十足,這是系統封閉所帶來相對的好處。
上述照片同步在很早就有了,蘋果系統現在多了Files App,任何類型的檔案文件皆可同步,而且還提供windows版本,所以在微軟系統的電腦上面安裝好,可以和蘋果設備同步文件夾資料,相當於是一個蘋果雲(iCloud)。
iCloud雖好,兩個小問題:首先,手機資料不會自動同步,有需要時必須以App分享的方式操作,再者,我桌上型電腦要同步的資料,對我都很重要,一個不能少,所以在電腦設置好了某些資料夾同步私有雲,不想再多作操作,是故一直沒有將原有檔案移到蘋果雲,只把它當做臨時的檔案交流區而已。進一步說,蘋果雲不是免費的,我累積的照片量早就爆了,蘋果僅提供免費5G容量,不想太過麻煩,我每個月再花30塊新台幣,容量提高到50G。
iCloud
總結下來,蘋果iOS系統封閉,但至少配備一個iCloud,容量不夠得自己掏腰包,就算容量夠,仍然是個封閉的蘋果雲,而我跟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一樣,生命找到了自己的出口,這個出口除了前面提到的群暉私有雲外,我還在萬能淘寶上找到一個Ydisk,它是名副其實的隨身碟,只不過一邊是USB接口、另一邊多了閃電接口,並且在iPhone App Store有個Ydisk應用程式,安裝好了之後,就可以透過這個App分享的方式,手機、隨身碟、電腦之間,三者可以進行任何檔案的交流。所以iOS把門關起來,開了一個Files的大門,可以透過電腦資料夾批次同步檔案,但實質上也是封閉的系統,我自己又找到了一個YDisk小門,透過隨身碟複製檔案,像這樣,雖然不是很完美,日子還是過得下去。
講完了連接線,離系列文章主旨繞了好遠,馬拉松都跑一圈回來了,現在言歸正傳:電源線。
電源線和連接線雖然功能不同,同樣讓資訊設備發揮作用,所以我個人原則也是一樣:時間就是金錢、以金錢換取時間。
例如公司發的筆記型電腦,每次下班要帶回家,總是要把電源線收到背包裡,本來我是覺得還好,沒有特別花心思,因為這個小動作不會花太多時間,另一方面,我也不方便讓公司花錢幫我多買一個電源﹐另外既然是公司發的筆電,配置有點糟糕,我也不可能自掏腰包去買一個公務用的電源線,所以一直維持電源線每天背包收發這樣的狀態,大概有兩三多年之久。
公司筆電是很傳統華碩,它的電源線也很傳統,類似我們熟悉的電源線插頭,作用僅止於充電。
公司用的電腦是這麼一回事,自己使用的電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前面有提到我因為續航問題,毅然決然從小米筆記本換成高貴的微軟surface laptop。微軟自從開始販賣硬體,一直跟蘋果一樣都是走高貴路線,配件也是如此。想當年我第一次看同學拿出蘋果MacBook,驚艷於那一根磁吸電源線,等到我自己有了MacBook Air,很滿意一脈相傳的磁吸體驗。然後到了現在的surface laptop,很明顯是效法蘋果的磁吸電源線,但學的不是很好,前面插頭跟一般家電的小黑鬼一樣,中間部份很遺憾地帶一個大磚頭轉接頭,最後接電腦那一塊太瘦小了,很難「吸」,只有唯一一項學到了:不便宜。
Files App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