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錯車》向老兵孫越致敬

虞戡平的《搭錯車》
有些經典電影是這樣子的,在某個類型電影趨於黯淡、失去色彩和焦點的時候,突然間平地一聲雷、再創新局。例如說提到武俠片,是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提到警匪片,會想到劉德華和梁朝偉的《無間道》,提到本土題材片,則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是當之無愧。
還有些經典電影是這樣,它單純講了一個故事,娓娓道來,而這個故事承載了太多時代的共同記憶,那些大家曾經歷過的事情、曾經走過的痕跡、曾經銘心刻骨過的情感,因此當這部電影橫空出世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感受到大螢幕所傳來的重量,在心裡泛起迴盪不已的漣漪。時代一直在考驗著人性,而人性折射出當下所處時代的影子。這一類電影比如侯笑賢的《悲情城市》、比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又比如這篇文章的主題:虞戡平的《搭錯車》。
這部電影於1983年上映,以這一年作為基準,大約所代表的是民國六七零年代的臺灣。那時候臺灣正創造了經濟奇蹟,持續加速前進的經濟列車,徹底改變社會每個角落的風土人情。有些人跟上了這輛列車,有些人沒有抓住,更有些人是被甩到時代的灰塵裡。
電影裡面三個發展迥異的第二代年輕人,各自發展剛好代表了與時代接軌的不同類型。
女主角阿美一出生為棄嬰,被眷村裡的單身老榮民撫養長大。像這樣子的出身在社會上先天資源比較少,通常會比較辛苦,就好像小時候在學校裡免不了會經歷被同學嘲笑,要弄到頭破血流才能勉強吐一口氣。然而長大之後,搭上了剛開始蓬勃發展的娛樂產業列車。阿美成功利用機會改變了自己的世界。當然在擺脱舊世界的時候,必須忍痛切割掉自己原本應該有的情感跟生活,這個在電影裡面,除了沒辦法陪伴在長輩身邊之外,更戲劇化的以在記者會上不認自己出身卑微的父親作呈現。
女主角阿美一出生為棄嬰
阿美的音樂男友,年紀輕輕以車代步,想見其在家世背景上具有優勢,本身也有音樂才華,跟得上時代脈動。然而至少在電影裡面,這位年輕音樂創作者的發展和阿美形成巨大的差異,最後導致兩個人分手。所以這裡可以看到得出來,即使已經抓到時代的方向,不一定能坐上頭等艙成為佼佼者,尤其是在機運不可言狀的文化娛樂產業———有錢,還真不一定能買門票。
娛樂產業裡的所謂機運,電影男主角孫越恰好是最佳代言人。
很多時候演員演活一個角色,是因為戲如其人,幾分真實在裡頭。孫越本人正是1949年隨國民黨青年軍208師來台,先加入軍中裝甲兵水牛劇團,後來誤打誤撞進入演藝圈。剛開始是反派角色、再者是滑稽丑角,然後突然間演出《搭錯車》老榮民,賺了無數人熱淚,在台灣創下五個月內八度重映的最賣座紀錄,隔年成為首度在大陸上映的台灣電影,近幾年在台灣和大陸仍陸續有連續劇和音樂劇的改編作品,所謂的經典,就是這麼一回事。
據說當初導演看中孫越當《搭錯車》男主角,有投資者嫌太丑,可能當初誰也沒料到,孫越會因此拿到金馬奬最佳男主角。
也許更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在憑藉《搭錯車》大為風光幾年之後,孫越正式引退演藝圈。因為站在燈光眩爛的舞台上,反而會更加迷惘自己的人生,於是留下一句話:只見公益,不見孫越。
果真,再也不眷戀,再也不回頭。
從今爾後,觀眾只能在《搭錯車》、《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等老電影中,回味台灣眷村老榮民的最佳男主角。其實當時孫越退出螢幕也已經60歲了,看似年暮,但其實謝幕後的老兵啞叔,才正要開始發光發熱。雖然新電影中看不到孫越了,在往後近30年公益廣告中:「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夜深了,趕快回家吧」,「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我們看到了真正精彩的人生。
回到電影《搭錯車》,介紹了在新時代兩種類型年輕人,要再介紹最後第三種類型。
不是每個人都像阿美或阿美男友那樣,搭上時代發展的列車。於是只能在新舊時代中載浮載沉,甚至是被洪流所淹沒。
回味台灣眷村老榮民的最佳男主角
阿美的青梅竹馬鄰居阿明,剛好代表了這個第三種類型。阿明家裡是路邊攤賣麵為生,父親愛賭博、不怎麼努力(或者說最怎麼努力也是那樣了,於是自我放棄),最後因為醉酒年紀輕輕溺死於淺河灘,就在可能是唯一一次的賭博大贏之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阿明,成為一個魯莽衝動愛喝酒,從事勞動工作賺錢的少年仔。
後來阿明在拆遷衝突中意外身亡,縱使來的太過突然,有特意被導演編劇叫去領便當的嫌疑。但是,也可以解讀為這是一個意象化的戲劇表現,老舍拆遷、居民抗爭、衝突死亡,不正是刻劃出被時代輾過、無可避免和無法逆轉的結果。或者我們把時間軸從1983拉到較接近現在的2013,苗栗大埔疑似因拆遷而自殺的張藥房老板,真實的新聞事件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拆遷沒有處理好,確實有可能會出人命的。
1983年的經典電影,2013年的新聞事件,如今已是2019年底,即將迎接2020年,也許,剛好是時候再看一次《搭錯車》了。
這部電影當年得到第20屆金馬獎11項大獎提名,最後拿上4個大獎,在台灣創下五個月內八度重映的最賣座紀錄,當然可以列入經典電影之一。它為人樂道的還有編劇黃百鳴只花了 48個小時,一天在台灣、一天在香港,寫好了電影的故事腳本。我認為與其說是有如神助,短時間拼湊組好了這麼一個完整反映時代的故事,倒不如說監製黃百鳴、策劃張艾嘉、編劇黃百鳴吳念真、攝影杜可風、音樂羅大佑,這些在當時後來成為電影娛樂圈一代宗師的背後創作者,他們生長在那麼一個劇烈改變的年代,不但抓住了時代的脈動、而且坐上了時代的列車。他們滿懷熱血、急著想把時代所投射在他們的影子,用電影和音樂填滿顏色,再透過經濟發展必然帶來蓬勃發展的電影媒介,投射到臺灣社會的各個角落。
電影時代背景為六七零年代的台北信義眷村,如今台北是寸土寸金的摩天大樓都市叢林,也許很難想像當時一大片稻田的景像。不過我是高雄人,我小時候是有看到跟電影裡面一樣的場景。如今我掏出口袋裡的手機,隨時都可以上網觀看電影,不過我也記得小時候曾經在廟口看著露天的白布電影,跟現在華納威秀看電影是一樣的滿足。這雖然是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但即使年代久遠,搭配情節聽聽裡面的《請跟我來》、《是否》、《一樣的月光》、還有歷久彌新的《酒干倘賣嘸》,不論處於哪一個世代、哪一個年齡層,都值得抽空觀賞這一部經典的《搭錯車》。
歷久彌新的《酒干倘賣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