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大河戀》
無論在人生哪個階段,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如果閉上眼睛,回憶那如同一張白紙的童年,一定有些東西始終在那,未曾為時光所磨滅,永遠在故鄉閃耀著光芒。如果哪天興致一來,書寫屬於自己的回憶錄,找到了好久不見的自動鉛筆,裝填0.5mm筆芯,落筆第一章童年往事想寫甚麼?是在空地上划粉筆跳房子、是在學校泥地上挖洞玩五虎彈珠、還是橡皮圈跳高、釣青蛙抓蝴蝶?
這個問題之於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相對簡單,這位20世紀初美國芝加哥的文學教授,從小在蒙大拿(Montana)一條大河旁的寧靜鄉村長大,童年對他而言,是在那條大河甩竿釣魚,父親弟弟對他而言,是在那條大河一起甩竿釣魚,晚年所有摯愛逝世之後,他時常一個人待在那條家族之河:「大黑腳河」(the Big Blackfoot),在未曾改變的潺潺溪水中聆聽歲月的聲音,於是完成一本自傳體小說,後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將這本小說改編成電影:《大河戀》。
寫作在本質上終究孤獨,文學教授一生再怎麼精彩,不會是刺激的電影題材。導演以樸實簡潔的攝影鏡頭,娓娓道來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故事,在諾曼人生的每個轉折點:童年遊玩、長大成人、畢業返鄉、離家就業,兄弟父子們回到大黑腳河,那些溪谷中拋線甩竿的唯美畫面,彌補先天情節上的不足。十年之後再提起這部電影,我也許想不起那段冒險漂流、絕對會忘記酒吧里跳舞、更不用說諾曼女朋友那奇怪的一家人,即使這些都不復記憶了,但我想布萊德彼特佇立於河邊甩竿拋線的經典畫面,一定會隨著那幅經典海報浮現在我眼前。
「拋線是一種藝術,以四分拍子詮釋,在十點鐘和兩點鐘之間……」
拋線是一種藝術,以四分拍子詮釋
電影透過大黑腳河捕捉蒙大拿之美,作家透過大腳黑河追憶早逝弟弟的風采。導演非常精准地以幾場河邊釣魚的橋段,完美刻畫出保羅狂放不羈的瀟灑:跳脫父親四分拍子的節奏、發展出獨到的水平拋影法、到最後釣到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條鮭魚。電影里最經典唯美的畫面停留在這裡、最憾動人心的高潮安排在這裡、最深刻難以忘懷的情感也在這裡,如果不是布萊德彼特飾演保羅,這部電影必定會失去靈魂,好萊塢電影這麼多年了,看過無數英俊風流的著名男演員,要我選,沒有人可取代布萊德彼特演出這個角色。
年輕時候一場湍流上的冒險犯難,第一次讓諾曼感覺到弟弟身上那股難以駕馴的野性,這股野性無可逾越地隔離兩兄弟,甚至毀掉了保羅自己。諾曼永遠無法理解弟弟為何必須得染上賭博惡習,可是即使如此,於諾曼和父親的眼中,保羅仍然是個臻於完美的假蠅釣魚高手、是個藝術家。這裡面蘊涵的情感雖然委婉含蓄,可是卻深刻而難解。年紀越大,越發現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大多與此類似,很多事情很多地方只能輕輕碰觸,無法理解也無法跨越。
這部電影由文學作家的自傳改編,裡面很多雋永的台詞,而且很多還帶有宗教虔誠的寓意,我最喜歡電影結尾父親授道的一句話:「我們仍然可以全心全意地愛親人,即使沒有辦法完全地理解他們。」電影裡那個美國傳統的家庭,雖然存在著一些沈默無解的心結,可是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付出:父母永遠在老家守候、諾曼一直願意伸手友善的雙手、而表面上堅強放蕩的保羅,始終留在蒙大拿精進釣魚技術,這個對於肅穆莊嚴的牧師父親而言,不正是最溫暖的回報。
電影一開始說,在諾曼家裡宗教和釣魚沒有明顯的界線,看到最後,年邁作家回到大黑腳河釣魚,在那些充滿詩意和人生智慧的旁白中,我突然領悟到牧師授道的寓意是雙重的,一方面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敬畏上帝,世人永遠不可能理解上帝,可是仍然應該無私全心地摯愛上帝,另一方面則是東方的老莊哲學,崇尚自然,大黑腳河岩石中所蘊藏的文字永遠無法理解,可是大人小孩仍然喜歡親近這條河流,以一輩子的時間親近。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Ask ChatGPT
Set ChatGPT API key
Find your Secret API key in your ChatGPT User settings and paste it here to connect ChatGPT with your Tutor LM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