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蘇州書店地圖(下):敦南誠品到蘇州誠品

蘇州誠品居所
也許正是這個高度,再加上蘇州有別於杭州上海的獨特性,最終吸引台灣誠品的第一家大陸書店,於蘇州園區的金鷄湖畔落腳。
早在一兩年前,蘇州誠品將在園區開業,陸陸續續看到聽到消息。屢次逛鳳凰書城,我屢次想,既然早已有這麼一大間書店了,堪比誠品信義店,在不遠處的所謂蘇州誠品,籌劃多年,究竟該怎麼規劃大陸誠品一號店?
2015年11月開幕後,我抽空帶媽去匆匆繞了一圈,回家路上,是一種期待落空的無言以對。
倘若是懷抱朝聖「書店」的心情而去,我相信去過的人,都能體會到那是一個錯覺,一個文化商人精準計算、細密包裝、用錢堆出來的錯覺。
台灣誠品連續虧損15年,在時代不斷推擠的夾縫中,成功開拓出書店的複合經營模式,也就是書籍買賣佔營收三成,商場租金佔營收七成,後來公開發行之後,不錯的EPS代表經營穩健成長,一直把股價維持在高檔。到了2015年,第46家直營門市店開在蘇州,是誠品第一個大陸據點,也是第一個誠品買地自建的項目。
一連串數據,告訴你蘇州誠品長怎樣:總項目面積13.4萬平方米,書店只佔1/13,佔這麼少的原因,一大部份是因為商場兩側有兩棟商品樓,一棟是大平層住宅,均價6.5萬每平方米,一棟是酒店式公寓,均價3.5萬每平方米。可以這麼解釋,在台灣,誠品把書店包裏在商場裡一起賣,而在大陸,誠品再一次創新,把書店包裏在商品住宅裡一起賣了。
單從商場來看,5.6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純書店面積佔其中四分之一。蘇州誠品有三個入口,現在找資料我才知道,那次去一開始就走錯了,沒有從造成話題的72台階走進書店大門,而是從一樓的商場繞進書店,看到一個接一個「非書」商舖,終於走到書店,看到書店裡有在賣兒童衣服和玩具,甚至是旅行箱和廚具,於是乎,我的文青熱情被澆熄了,對這個期待已久的大陸誠品第一印象,變成是琳瑯滿目類似像台北京華城的大球。
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以前有新華書局,有鳳凰書城,有自在複合書店,線上有淘寶和當當網,現在還有了誠品,雖然選擇很多,但這些都離我很遠了,因為和大部份現代人一樣,我已經不再看書買書了(特別是紙本書)。我對於書店最深刻的記憶,還是在事務所賣肝時期,星期五晚上熬到三四點,離開國貿大樓,騎上最忠心耿耿的黑色雅馬哈JogPro90,一路穿越深夜熱鬧的台北街頭,到敦南誠品,只為了喘一口氣。
在那邊,我不免文青地翻翻《Ink印刻文學雜誌》,坐下來看最新一期《商業周刊》和《天下》雜誌,然後在這個大和室書房四處走走,最後帶走了精裝硬板原文的《The McKinsey Way》,因為我當Incharge了,自許勉強算得上是商業顧問業的菁英,同時也帶走Nietzsche的《Beyong Good and Evil》,因為骨子裡,我仍然是哲學系學生。
有句可能已經過時的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關於書店,我寫了這麼多,現在想想,之所以對敦南誠品有著最深刻的記憶,並非那裡的書本、並非那裡的裝璜、也不是那裡一切帶有符號意義的文化商品,而僅僅是那一晚當下的氣氛。深夜三四點,那麼多人和我一樣,在台北這座大城市感到疲倦,於是來到這個書店裡歇歇,安安靜靜地,踩踏在舒服的木質地板上,隨手翻閱一本書或一本雜誌,那些擦肩而過、叫不出名字卻親切溫暖的面孔,是敦南誠品最美麗的風景,也是我覺得一間書店最美麗的風景,無論在台灣、在香港、還是在大陸。
最後,附上廣告人李欣頻為誠品所寫下的經典文案,紀念一個台灣熟悉的名字,在大陸立下第一個灘頭堡: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勾的魚。
梵谷閱讀麥田,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後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
加繆閱讀卡夫卡,發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台北敦南誠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