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贊三歲生日快樂(4):大嫂和媽媽


離開事務所的第一年在越南,第三年在大陸。從越南回來那一年,就是大哥大嫂開店面、我過年回去住鐵皮屋的時間點,等到我第三年從大陸回來,大哥大嫂已結束店面營業,另外租房子,改成開貨車擺攤做生意。
兩年時間內,大嫂的盆栽生意做得很成熟了。首先不再開店,不用負擔昂貴的租金,剛開始先有個固定擺攤的據點,接著在臉書有個做小生意的社團,透過交流,慢慢瞭解有高雄有哪些攤位空出來了,可以租用擺攤,摸索一段時間之後,變成不管是每個星期幾、都有固定可以做生意的地方。
做生意三個關鍵要素:地點、貨源、產品。即使不是固定店舖,固定的擺攤地點當然也可以,地點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穩定的貨源。
貨源方面,高雄鄉下地方有些專門種植盆栽的批發商。有一兩間是後來大嫂長期合作的廠家,我有抽空到供應商那邊的田園看過,那時候還沒結婚,大嫂還幫忙把供應商的老闆的女兒介紹給我認識,在九如路那邊喝了一次咖啡。
哥哥一直很希望我乾脆留在高雄,一起在家鄉打拼。要一個年輕人定下來那是很簡單的,只要有對象,自然而然就會「黏住了」。因此哥哥很積極讓大嫂幫忙介紹,那時候也有過兩三次機會,沒有下文,我待一兩個月又離開高雄了,那是後話。
這是人生的分岔路。當時如果在家鄉的溫情、在哥哥和媽媽的婉勸下,我留在高雄,真不知幾年後,還會不會有這個贊贊小屋:b88104069.com。

回到大嫂的盆栽生意。
做生意的第三個關鍵是產品。老闆對自己的產品一定要很熟,不然怎麼賣出去?在我第二次回到高雄,大哥大嫂家裡多了好幾本盆栽圖書,介紹有哪些種類或是怎麼種植。然後看著家裡客廳兼倉庫裡的那些小花花草草,確實是討人喜歡,在路邊如果有人賣這個,一盆幾十塊而已,應該蠻多人會想順道帶幾盆回家。
我自己曾經免費帶了一個招財樹,當時問大嫂這個要怎麼種?應該怎麼澆水?大嫂說的很詳細,會讓人感覺到專業的立即回覆。聽大哥說,大嫂在休假的時候還要忙,有些客人還會跑來家裡直接拿盆栽,問一些關於盆栽種植的小知識,我對此不會覺得意外,因為大嫂是有在這方面下功夫。
記得有次看電視,新聞報畢業生的起薪多少?那時候大嫂不解地問,每天上班這麼辛苦,賺的薪水也就這樣?然後有次過年,在高雄左營蓮池潭擺摊賣盆栽,賣到完全清倉,也就是載出去一卡車的貨車,在當天全部都賣光了,一個不留。從兩件事可以看出來,一段時間磨練之後,大嫂盆栽生意做的不錯。
大學時候很著迷一齣大河劇:《豐成秀吉》,其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在織田信長發狂火燒比叡山,秀吉在河邊搶救幾名倖存的孩童,哭著笑著對驚魂未定的孩童說: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生喔。
所以呢,當秀吉還是馬夫時,沒有人想到日後會是豐成秀吉,當我和大哥大嫂還在鐵皮屋時,大哥沒想到日後盆栽生意可完爆22K,當我窩在家裡開始電腦打文章,自己沒想到日後我竟然出了三本書(日後的日後不只五本!)

又跑題了,從大河劇再拉回到盆栽。
前面有稍微提到,大嫂會走上賣盆栽,跟大哥一開始的建議有關,而大哥之所以會有想到做生意,則是跟我們兄弟倆的成長環境有關,因為,我們就是在做生意中長大。
英國觀念論集大成的哲學家休姆提出,記憶只是腦海中微弱的影像而已。現在回憶往事,把時間軸從二十、十歲、一直往前推,在我很微弱很微弱的記憶中,最早的影像是在高雄九如路的一家鞋店,房間裡有個濃妝艷抹的女人,笑著送我一個玩具。
我沒有問過父母或長輩關於這個微弱的影像,但據我自己拼湊出來的家族史,應該是當時奶奶資助爸爸開了一家鞋店,爸爸仗著年輕有成,外面找了個女人,這個女人送了一個玩具給我,這幅年代已久畫面,成了我有生以來最早的記憶影像。(好像還有一些關於和爺爺奶奶一起住,我上幼稚園時期的影像,但是更加微弱,而且我也搞不清楚,到底哪個時間在前、哪個時間在後。)
所以人的記憶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問我為什麼就記得這件事,我也不知道。然後我開始想,贊贊長大之後,會記得我小時候常常彈吉他給她聽嗎。
總之重點是,我們家一直都是做生意的,而且和如今的大嫂一樣,有開過店面,還不只童年古老年代的九如路,在我唸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在鳯山也有開過一家鞋店,維持了兩三年,後來應該是不行了,舉家搬到大社、再搬到左營、再搬到右昌,同樣是做鞋子賣鞋子,只不過沒有店面,是到中華路、屏東呀、左營擺攤賣鞋子。
到了我唸高中,鞋子生意做不下去了,爸爸從此不再家庭小工廠製鞋,後來也就不再工作了。除了哥哥輟學半工半讀是自力更生,我跟弟弟還在唸書,這一家子經濟重擔落在媽媽肩上。
媽媽是高雄環保局清潔人員,二十幾年做到退休。從前,媽媽就是擺攤賣爸爸做的男鞋,後來,媽媽有正職了,時間一久,忘不了曾經的老本行,仍然擺攤做起生意來,不賣鞋,賣二手小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