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小米之家:MIUI、米聊、小米M1

小米MIUI系統
前一陣子,我小米Note電池有點問題,在官網上找維修渠道,偶然間,發現蘇州竟然有小米實體店:小米之家,而且就在我熟悉的老地方,綠寶廣場(二期)。後來趁著休假,也趁著到新區車管所辦事,順道去了一趟這個小米之家。
逛完之後,對於這家「站在風口上,猪都會飛」的年輕企業,曾經大肆張揚的互聯網思惟,如今仿佛開倒車,大張旗鼓開傳統實體店,覺得這裡面一頁發展史,有點兒意思。
2011年8月16日,小米第一款產品發佈:小米手機M1。
短短五年來,小米有許多輝煋時刻,但我想再怎麼風光,比不上第一代產品剛發佈時的意氣風發。蘋果手機在功能革命上寫傳奇,小米手機則是在營銷模式上,寫下史無前例的傳奇。
在蘋果iPhone4君臨天下的年代,專家喜歡把這隻經典手機拆開,算算零件成本共多少錢,結合總是高出一大截的售價,結論是,蘋果到那時候(2012年5月)只出過五款手機,手機產品卻佔了蘋果總營收有58%,而且iPhone毛利夭壽高,挖走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73%的利潤。以一般話解讀,意味著當時的智能手機廠商大老,三星、摩托羅拉、HTC等,他們全部加起來,利潤也才iPhone的三分之一。
小米手機M1
在那樣時空背景,小米創辦人雷軍抓住此點:蘋果賺太多,而小米手機要反其道而行,去除掉中間渠道所瓜分的利益,包括電信商、經銷商、品牌商的種種成本,小米都把它返回給消費者,最後得到一款大道至簡的手機,「國內首款雙核1.5G手機、全球主頻最快智能手機」,其定價,是當時颳龍卷風的殘暴1999。
一般解讀小米噴射機般的崛起,是以殘暴低價切入市場。雷軍自己如此反駁:「用原材料成本價銷售,其實就根本不會有價格戰」。認真探究小米創業成功的基因,如果將焦點集中在成本,那不是有點可惜,是非常可惜。因為要搞成本,沒有人比台資廠會搞,從早期風光,到現在節節敗退,從早期幫歐美代工,到現在自豪於接到陸牌大單。時代在改變,台資廠一直沒變,所以也只能一直是那樣了。
小米成功基因,以雷軍自己演講主題來說,就是「用互聯網思想武裝自己」。以這個角度言之,小米第一代手機M1的原子彈威力,才會精彩重現。在小米科技成立之後,第一個產品並非手機,而是MIUI內測版,Android系統的一個ROM,在沒有市場營銷部門及相關費用的情況下:「第一周100人,第二周200人,第三周400人,第四周800人,就像是滚雪球一樣,到小米手機發佈之前(一年多之後),全球就有150萬的用戶了。」
像這樣強調「專為中國人習慣設計」,堅持每周發佈一個版本,開放發燒友參與內測,成功做出口碑的過程,看到這個故事,我首先想到的,是鼎鼎大名的開放原始碼始祖:Linux自由軟體系統。資工人金山軟件起家的雷軍,不知是否從linux系統得到啓發,但MIUI能夠站穩在Android巨人的肩膀上,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教材。
小米米聊
仿效蘋果的「iOS+iPhone+AppStore」模式,小米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鐵人三項:互聯網(MIUI)、軟件(米聊)、硬件(手機)。小米科技於2010年四月成立,小米先建立起150萬MIUI發燒友,然後擁有400萬註冊的米聊用戶,最後才於一年多後的2011年八月,發佈小米手機M1。以雷軍自己的話來說:「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手機。」
互聯網的一大特色是免費,當公司決定發佈小米手機,同事拿了一張3500萬元的廣告預算表,雷軍當場撕了,他提出的觀念是一分錢不花,相信用戶口碑能讓小米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性的公司。我想不花錢是假的,不然哪來的MIUI和米聊,只是說在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與品牌這兩項,小米在一開始,確確實實是「用互聯網思想武裝自己」。
小米M1之後的故事,遠一點的,是2010年2月米聊推出不久後三個月,騰訊2011年一月發佈微信,在手機社交軟件上,企鵝帝國徹底碾碎小米;近一點的,是2014年小米才剛登上大陸手機市場冠軍,到了2015年,短短一年,已經蓋棺論定華為才是市場老大(而我還停留在小米手機就是好的直覺中)。
走出蘇州小米之家,翻開小米開創史,再看看小米官網上舖天蓋地的實體店拓展,作為一個過去式和現在式的果粉,對於小米未來之路,將怎麼繼續走下去,我實在是感到困惑了。
題外話,在一次演講中,有人提問小米6X12的普遍工時,雷軍是怎麼激勵員工的,雷軍回答大意是讓每一位員工覺得自己在幹一件與眾不同的事,然後小米也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想,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員工,無論是在台灣(台資廠)或者大陸(陸企),想要出人頭地,想要爭一塊地盤,努力是基本條件,血汗,是在所難免的。
小米之家蘇州實體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