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譜怎麼看是每立初學者會遇到的問題,因為樂譜符號非常多,很多時候看到不知道什麼意思。本文以實際學習經驗,分享5個常見的樂句彈奏標記。
目錄
Toggle一、全部升八度音
五線譜上方有個8,後面接一條長長的虛線,代表在這個區段之間的樂句全部都要升高,左手低音右手高音全部都要升八度音,也就是往右邊移一段完整的音階,本來正中央的Do變成是高八度音的Do,正常的Re就是高八度的Re,依此類推,這對於鋼琴初學者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符號。

二、大力敲打頓音
樂譜中有一個突然向下的三角形箭頭,實心黑底,代表前後小節的其他音都是處於弱勢,只有到了這裡的箭頭記號要特別大力加強。鋼琴彈到快接近這個符號時,手腕先保持同一高度,要彈這個音前把手指拉高,突然間大力捶下去,然後自然地整個手腕彈跳起來,也因為這樣的大動作,通常按下去實際的音長大約是原來的4/1左右,比一般較常的小圓點1/2跳音還要短暫。在強弱起伏比較大的樂曲會常常有頓音的出現,例如著名的經典《歌劇魅影》。

三、連音彈奏快速
通常一首樂曲每小節有多少拍在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有個特殊的記號會打破這個規律,也就是這裡要介紹的快速連音。它會在通常是小節主音前面有個迷你Q版的小音符,通常是和主音臨近的上下行音階。例如這裡是在La的前面的Si,雖然它和La同樣是半拍,但是很顯然如果把這個小Si算進去的話,整個小節就會超過了原本預設的兩拍。因此實際彈奏是把這個Si當做是在正式彈La之前很短暫的一個起音,其長度是包含在La的拍子裡面,所以不會影響整個小節的長度,精准描述的話可以稱之為快速連奏輔音。在節奏很快的音句可能會有像這樣的快速音符,例如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四、雙重附點音符
不管是看吉他簡譜或者鋼琴五線譜,對於附點音符應該都很熟悉了,只要在後面有了一個小點,表示音長要增加二分之一,本來是一拍,那就是一拍半,本來是兩拍,那就是三拍,如果本來是很短的半拍,同樣再一半,變成四分之三拍,這部份只要熟悉綱琴基礎樂理就能夠自行推算。
不過也許讀者會跟贊贊小屋一樣,第一次看到後面加了兩個點,瞬間疑惑了,這到底是?其實原理很簡單,加一點是多一半,加兩點是多一半之後,那一半再多一半。所以一拍加兩點,那就是1又3/4拍。習慣了之後,會發現雖然可能也有其它記號可以表示相同的音長,但每次彈琴時看到那兩個點,不由自主的節奏就會輕快彈跳了起來,沒錯,一般就是會希望有這種效果。

五、同音換指的指法
彈鋼琴看譜,除了基本一定會有的五線譜音符之外,有個大重點是指法,應該要用哪根手指彈奏某個音,這是非常關鍵,隨著小節的音符越來越多,節奏越來越快,沒有適當的安排指法,沒辦法輕鬆有效率地將樂句彈奏出來,更別說要把表情和強弱放進去。
一本好的樂譜上面通常都會標記指法,那是眾多彈奏者累積的經驗總結,代表最好的彈奏方式。所以有些鋼琴老師會說熟悉一首曲子,最基本的是掌握指法,訓練起自己的手指記憶,如此才能進一步達到駕馭曲子的能力。
以這裡的截圖曲譜為例,指法標記就是五線譜上的12345數字。大部分標記原因是手掌只有五根手指頭,當跨越比較大音程的時候,不按照指法就很難接續的上。
此外標紅框處有個較為特別的「13」,用圓弧線連起來,這叫做同音換指。從低音上昇到高音、從高音下降到低音的時候,中間可能有個音比較長,此時彈奏要在中間快速換指,這裡本來是一指,按住的同時趕快轉換成三指,持續按住不間斷,如此才能接著彈下面比較低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