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哲學史1:希臘與羅馬】一本早已絶版的書,20年後被買回來

高中時在書店買過這本書,聯考完那個暑假很高興的在研究希臘哲學。然後過了好幾年好幾年,這本書在博客來都絶版了,我竟然在淘寶上又買到了一本。

連侏儸紀恐龍都被制約的銘記理論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小恐龍會對出生時所見到的東西特別有感情,人類非其族類,亦同。這是根據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士(Konrad Lorenz)所提出的銘記(imprinting)理論。依照邏輯三段式論試:動物如此、人是動物,因此人也是如此。
這理論從出生學習延伸到青少年學習,高中時我買的第一本《西洋哲學史》,大概是我心靈滋長的銘記吧。
受到高中國文老師感染,我在高二時開始到圖書館借世界文學名著,震撼於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文字力量,驚嘆於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敍事能力,從此每次到圖書館找到那一整排的黃皮世界文學名著,都會倒吸一口氣,莊嚴肅穆地走過。文史哲不分家,其中又以哲學最為深邃,哲學家成為我探索知識世界的銘記,或者我稱之為胎記。
高中聯考後,熬夜奮戰時說了好幾次的話事後證明只是開玩笑,我沒有放把火那一籮筐的高中課本參考書燒掉,而是跑到左營的卓越書城買了一本《西洋哲學史1:希臘與羅馬》。書的厚度遠超過我高中任何一本課本或參考書。話說回來,那一籮筐的聯考用書,實在忘了最後如何處置。可惜那時候口袋裡面沒有手機,拍個照很麻煩還要拿去照相館沖洗,不然應該會有張照片出現在臉書。

二十一世紀了,時光機呢?

高中畢業上大學前那個最青春無敵的暑假,好不容易我擺脫了歷史地理,卻跳進了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花園,看見了很多燦爛誘人的知識果實,年輕人在裡面繞呀繞,迷路了,果實沒吃上幾口、究竟是否多長了幾分智慧,如今看來非常可疑。
幾十年後我閉上眼,黑暗中希望坐時光機回到那年夏天四樓老公寓的那個小房間,跟臉上寫滿稚氣的我本人說:「嘿,那本厚厚的書有毒,我先幫你帶回未來世界備著。你這個年輕人,做點年輕人該做的事。小麻雀還在等你呢,好好跟她吃頓飯、一起看場電影,否則將來你會後悔,一定後悔的!」
小學放學回家路上,總是會經過尚未絶跡的柑仔店,牆上大本小叮噹漫畫掛滿滿,一本10元,每次都忍不住,只好放棄彈珠汽水和乖乖了。其實小學生也知道世界上沒有小叮噹,懵懂間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暗地底想說可能21世紀會有。長大後真的到了21世紀,時光機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小叮噹先被改名為哆啦A夢。
沒時光機,當然也沒辦法回到唸新聞系時候的我,唸大學了,從老公寓小房間轉戰宿舍交誼廳,從西洋哲學史1到西洋哲學史23﹐好不容易走出希臘哲學花園,一腳又踩進中世紀神學的教堂裡,又迷路了,宗教裡沒有果實,如今看來,是否長智慧仍然非常可疑,但有一點很確定:在系裡面我長得跟別人很不一樣。別人無法理解我,我無法理解別人,而其實說白了,是因為我沒有理解自己。
那時候想了一個足可自我安慰、顯然賣弄玄虛的標語,寫在書頁空白處:我不知道從這些哲學史學到什麼,但日後如果我有什麼獨創性想法,都會歸功於所受過的哲學訓練。

爬過一座又一座大山,爬不出哲學小木屋

高中第一志願是新聞系、第二志願是哲學系,唸新聞系時嚮往哲學系,最終轉學,到了哲學系,又嚮往商學院,把第一類組主要科系都過了一次水,最後兩間大學八年畢業。沒當上哲學家,成為查帳員。在事務所希望能台北紮根,沒有,外派越南希望學好第三外語,沒有,最後派駐大陸終於實現了一些夢想,十年會計生涯退休,從此以著作講課為業。
唸哲學系時跑去修商學院的課,是想學點實際的東西,糊口飯吃。商學院中最終選擇會計,是初會老師說的:會計一定能賺點小錢,工作十年後,我確實賺了點錢,還意外收獲了Excel。當初選擇事務所工作,是感覺自己喜歡獨處,也許在事務所那樣單純團隊完成任務的工作,會悄然改變我的人格特質。
結果我用十年時間證明,人的個性很難改變——我仍然喜歡獨處。在每天寫東西錄課程的時間裡,我開始一個兩個,把以前因為工作繁忙漏掉的東西撿回來,包括哲學。
那間左營的卓越書店早已歇業,現在買書大部份在網路博客來書店,線上找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書和書店一樣絶版了﹐這本黎明出版社的《西洋哲學史1》難逃相同命運。神奇的是,我在淘寶上挖到了這本書,全新繁體中文版,簡直是我高中時在左營卓越書店看到的複刻版,人民幣售價換算成新台幣和高中時差不多。這本書是《侏儸紀公園》裡的琥珀,它沒有封藏蚊子血液,而是我高中聯考後那個暑假的空氣。
所以爬過一座大山再爬回來,我又回到小房間,書桌上又擺了一本《西洋哲學史1:希臘與羅馬》。當初認為哲學能幫助思考,現在是否還成立?當初認為哲學不能糊口,現在是否有辦法?這些問題目前沒有答案,我只是又回到大學宿舍交誼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熱鬧,而我一個人關在小木屋裡,高中時銘記(imprinting)的印象仍在:哲學是個藏寶圖,裡面可以挖出黃金。
二十年後,如果發明了時光機,我會不會想回到現在,阻止我再繼續看哲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