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黃昏的故鄉》吉他譜:帶走台灣的鄉愁

《黃昏的故鄉》原為日文歌曲,演唱者文夏先翻譯成中文,配合韻律創作台語歌曲。所有曾經滯留海外、飄泊他鄉的旅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思念那塊土地。

YouTube video

歌詞及吉他彈唱簡譜

作詞:愁人/文夏

作曲:橫井弘

G Em G G G G D D G G Em G G C D G

C G C C D C G C C D

叫著我 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叫我這個苦命的身軀 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 不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來聽見著喔~ 親像塊叫我~

叫著我 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懷念彼時故鄉的形影 月光不時照落的山河

彼邊山 彼條溪水 永遠抱著咱的夢

今夜又是來夢著伊喔~ 親像塊等我~

叫著我 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含著悲哀也有帶目屎 盼我轉去的聲叫無停

白雲啊~你若嘜去 請你帶著阮心情

送去乎伊我的阿母喔~ 不時地叫我的~

五零年代翻唱日文歌曲

這首歌經得起時代考驗。五零年代至今,稍具份量的台語歌手都會挑中這首曲子,總得好好重新詮釋過,宛如是在台語歌壇定位自己的一種莊嚴儀式。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而是切切實實的情感共鳴,因為無論你是否真離開過家鄉,歌曲開端那一聲吟唱,餘音迴蘯,每個人終究找到屬於自己的鄉愁。

大部份經典作品在最原始版本保留最多的神韻,能把《黃昏的故鄉》歌詞裡訴不盡的情感完全釋放出來的,正是原創作者本人。

文夏是道地台南麻豆人。台南這個地方,是台灣四百年歷史在地理意義上最適合的故鄉了,荷蘭統治、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翻開一頁頁泛黃史冊和古老地圖,舊稱府城的台南一直是台灣這座島嶼的重心。文夏母親在台南開一家「文化洋裁補習班」,小時候文夏和厝邊童伴玩耍,別人稱呼他「文化、文化」,一不小心台語諧音唸錯,有了「文夏」這個藝名。

沒談過戀愛,唱起情歌也可以悽楚動人,更何況真正在愛情裡肝腸寸斷的失意人。《黃昏的故鄉》典雅抒情的歌詞裡,字字句句,文夏唱起來都有曾經飄泊思念家鄉的場景畫面。他從小是教會聖歌班的淵源,初中時因為喜好音樂大老遠跑到日本唸書,年紀輕輕嚐盡離鄉背井的滋味,幾年後文夏回到台灣成為流行歌手,免不了四處奔波演出,台南老家被擱在一旁,只能在歌舞聲中以嘹亮高亢的嗓音回味家鄉。

因為留學經歷,文夏喜歡將日本歌曲填上台語歌詞,巧妙地揉合多元文化,樸實的大眾語言唱出當時人們深埋於心的情感,引起普遍共鳴,創造出許多和《黃昏的故鄉》相同份量的經典,文夏成為五零六零年代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手。唱歌之餘,他收起麥克風轉過身面對鏡頭,竟也是11部台語電影男主角。拍片之餘,再帶著後來成為他老婆的文香等人,組成「文夏四姊妹合唱團」隨片登場演出。熱熱鬧鬧,為當時正準備經濟起飛的台灣社會,先提供一個稍作歇息的娛樂舞台。

黃昏的故鄉到雲州大儒俠

流行歌手的生涯大起大落。七零年代電視機出現在每個家庭的餐桌邊上,《雲州大儒俠》100%的收視率匯聚成一股社會能量,最終是因「妨害農工正常作息」強制停播。好不容易搭建的舞台被拆,文夏帶著妻子文香離開,到日本、到東南亞,繼續高聲吟唱《黃昏的故鄉》。

雖然很想書寫那麼幾段往事,但我終究和《黃昏的故鄉》幾十年的時間跨度勾不上邊,沒買過黑膠唱片、沒看過真正的留聲機,從我小時候開始文夏已是上一代人口中的回憶了。即便如此,可能偶爾廣播電台播放過的「叫著我~~」,我認識了文夏唱過的這首歌,相信聽過的人心裡都會留下印象,那是一首經典歌曲的力量。

歲月的馬啼聲沒有為誰而停留,我自己人生也過了幾十年,終於準備好了詮釋這首歌。

吉他零零散散的伴奏聲中,依稀瞥見當年從高雄到台北唸書,一列自強號火車由南坐到北、再由北坐到南,寒暑假奶奶總盼著我回台南探望她說幾句話。畢業退伍後台北工作,西裝筆挺紮著領帶,和許多台北外地人一樣心情,想著能否掙一塊小小土地,不必再每月繳房租。而隨著兩岸三通、台商大陸設廠的腳步,我終究離開台北成為外派台幹,每兩三個月坐飛機跨越台灣海峽,也許是高雄小港機場、可能是上海浦東機場,或者無錫碩放、桃園中正,數不清的夜晚從高空中看著遙遠家鄉夜景從模糊到清晰、再從清晰到模糊。

「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願意駐足、聆聽我歌唱的同伴們,莫笑我歌聲水平吉他技術差遠了,這只是我定位自己的一種莊嚴儀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