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當生活只能給你絶望,這是一部拍出勇氣的電影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改編真實故事,曾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電影海報觸動人心、電影名稱則是令人疑惑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刻意拼錯的美國獨立宣言

刻意將「i」拼錯成「y」,看完電影都知道它只是托兒所外牆塗鴨的小插曲,將它拿掉並且「修正」電影名稱,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仍然流暢,甚至可以自以為是的說,把電影開頭和中間幾次主角喃喃自述美國獨立宣言的片段剪掉,它仍然可以是一部完整的電影。
然而,一部隽永經典的電影就是一項藝術傑作,把梵谷文生巨大畫作的任何一個小角落塗黑抺掉,所有曾經被那幅畫感動過的人都會舉手反對。
電影開始四處散落的管弦樂雖然沿續海報封面的溫暖色調,但羊皮紙書寫的獨立宣言出現時確實有點突兀。隨著螢幕畫面推展,原本過於遙遠的1981年美國舊金山街頭,那人群穿梭來往的場景輕鬆跨越了國家地域和時間距離,鏡頭是那麼貼近你和我都可能經歷過的片段,不由得跟著男主角威爾史密斯開始喃喃自語:為何會拼錯獨立宣言中那一個簡單而令人疑惑的英文單字……
1776年7月4日,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文稿成為當時北美英屬殖民地獨立宣言,翻開美國獨立後兩百年歷史:殖民地人民難忍壓迫誓死對抗大英帝國、歐洲移民為擺脫階級橫渡兇險到新大陸、西部拓荒、淘金熱、種族熔爐,這塊新大陸始終迴盪一股原始開放、純樸驕傲的精神,鼓舞驅使著前前後後無論種族、不論膚色的自由靈魂,因為一直小心存放於國家檔案館的羊皮紙建國文獻寫得很清楚:
「The Pursuit of Happi(y)ness」。

一段追求快樂(金錢)的人生經歷

帶著無比期待觀賞這部電影,畢竟評價口碑極高、海報所傳達意涵是溫暖中帶著一股積極正面的力量,然而必須承認當我瞭解到故事是關於股票經紀人、然後電影所有舖陳必然引導到那不猜可想而知的結局時,其實一開始內心是有點抵觸的。
以美國獨立宣言所捍衛的精神來說,隨著資本主義不斷地在社會每個角落加重金錢的份量,原本自由平等的人權思想逐漸簡化為金錢地位所定義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財富無限上綱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一家理財公司執行長克里斯賈納(Chris Gardner)的真實故事,無可避免讓人聯想到紐約華爾街的追逐氣氛。
即使把這部電影全部優點去掉,你也必須承認它從頭到尾是追求金錢的故事,然而卻很神奇讓你完全聞不到金錢的味道。電影模擬真實故事改編的自傳式旁白,始終以正面積極的語氣娓娓道來一段追求快樂(金錢)的人生經歷。
這份正面積極的力量來自克里斯的人格特質。一連串經濟打擊使得老婆黯然離去、付不起房租被迫住汽車旅館、甚至必須排隊住收容所,但也許是出於業務推銷員的磨練,我們看到克里斯面對街上人群時仍然是陽光開朗的打招呼祝福。旁人不經意的詢問也許深深地在克里斯背後傷口灑鹽巴,克里斯總能輕描淡寫帶過,轉過身牽著稚子繼續為下一頓餐、下一個棲身之所奮力追逐。於是當那個不猜可想而知的結局來臨,我們不會感到任何一絲絲的突兀和反感、不至於說「看吧,早知道電影會這樣子演」。

一個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故事

如果只是一味讓悲觀氣氛彌漫每個段落,反而讓觀眾感到壓迫以至於視覺麻木。電影很巧妙的在正面和反面之間取得平衡,不著痕跡地讓希望的種子在極端絶望中悄然發芽。以那個幾乎穿梭在整部電影的骨質密度儀(時光機)為象徵,印象中每當有好事發生,克里斯就會粗心地丟掉一台「靠它吃飯的傢伙」,而每當有壞事發生,克里斯又會無意間找回一台「靠它吃飯的傢伙」。針對這一點我沒有仔細紀錄也許不一定正確,但這部電影幾乎全部時間在描繪一段極端苦難的生活歷程,如果不是希望與絶望交叉著的節奏在進行,很容易天平會往另外一端快速傾斜,失去海報封面和電影名稱想傳遞的溫度。
證券公司通常予人唯利是圖的形象,電影沒有針對這行業特性有任何多一點點的著墨,以至於普遍為每位上班族在職場都可能會有的場景。同樣應該是刻意卻又不著斧鑿地,電影裡克里斯在證券公司遇到幾位職場上拉你一把的貴人:總公司HR冒著極可能被合伙人視為蠢蛋的風險給克里斯一個面試機會,基金會執行長如同好心鄰居般順道帶克里斯和他兒子去看球賽,公司大老板自始至終對待克里斯像個朋友,問候、聊天、甚至還借走了克里斯身上僅剩不多的五塊錢。
我們都經歷過:可以給個機會嗎?可以給個舉手之勞嗎?可以給個好臉色嗎?電影看起來很容易,現實生活卻是很難。因此才會有所謂貴人的說法,這裡的「貴」與其是金錢,更多的是可貴、珍貴。
人們津津樂道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故事,除了暗中希望有為者亦若是的人之常情,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最終能爬上頂端,想必背後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矣的足跡,偶爾回顧那些心酸而甘美的畫面,會使得曾經跌跌撞撞爬起來的成功者,比較能以理解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人、比較願意給還在努力的人伸出溫暖的手。

演員威爾史密斯給兒子最好的生日禮物

當然電影總是嘗試把美好那一面拍出來,但是當我們看到克里斯糾結許久仍然把皮夾那五塊錢掏出來、再看到克里斯最終渡過種種難關在會議室裡、大老板或許是假裝差點忘記的掏出那五塊錢歸還時,在借與還之間,我們感同身受一個善意的傳遞、那是人與人之間彌足珍貴的溫暖。每個看過電影的人感受過那溫暖,也許,現實生活將會多那麼一點點……
2003年克里斯的真實故事在美國新聞節目播出,製片公司監製馬克柯雷門(Mark Clayman)在許多同業競爭中獲得克里斯同意,馬上決定應該由威爾史密斯主演這部電影。對於真實的克里斯而言,也許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跟所有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致敬,同時藉由電影裡的玩具魔方、搭便車、勤跑腿、看球賽等種種小細節,傳達成功絶對不是偶然的過來人體會。你必須在難堪面試中還能幽默自嘲有一件漂亮的褲子,而在電影最後那台骨質密度儀照亮整個收容所時,經歷過才能體會感動那是有多麼不容易。
電影如同藝術傑作般在絶望與希望之間取得平衡,而足以能夠讓這一切實現的,同樣是多一分太濃、減一分太淡的演員表現。也許要同時詮釋在外陽光笑容的推銷員實習生、回家落魄頓挫的丈夫父親不會是太困難,但如果要說一部電影有靈魂的話,半夜地鐵厠所裡守護稚子時、會議室得知自己努力半年被錄取時,威爾史密斯自然所流淌下的眼淚,讓這部電影有了藝術傑作般的靈魂。
前面提到監製馬克爭取克里斯同意改編成電影,其實當時馬克看到的亮點是克里斯自述在地鐵洗手間為兒子洗澡的經歷,也因此才有後來我們看到的那一張電影海報。威爾史密斯不但推薦由從來沒執導過英語電影的義大利導演掌鏡,並且在團隊面試上百位兒童後敲定由自己兒子演出。電影中在都市大樓頂層籃球場那一段經典的父子對話,也許如果不是真實的父親與兒子,演員表現不會如此令人動容,因為真正現實世界的當時克里斯兒子才兩歲大。
「Hey.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這應該是威爾史密斯身為父親,私心想透過電影給自己兒子最好的生日禮物,雖然接下來他兒子是問為什麼要搬到汽車旅館,但這部電影、這位父親所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小男孩。

在1981年的舊金山街頭思索獨立宣言

電影鏡頭下的1981年舊金山,男主角在證券行大樓門口看到物質充足、滿臉幸福的菁英族群,轉身路口則是大排長龍只求一夜安身的街友。即使到現在已經是相對較富足的社會,對很多人來說,出社會代表獨立,而獨立基礎是有一份至少能養活自己、進而能養活一家人的經濟能力,然而以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作為顯著代表性樣本,顯然現在和1981年舊金山相比沒有太大進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因此電影中男主角經歷和兩百年前獨立宣言一樣,足以鼓舞激盪所有的觀眾(或者群眾)。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而言其實沒有悲觀理由,兩百年前是為了被殖民、被統治、被專制、被歧視而奮戰,時至今日,人人以相對平和的方式追求金錢、機會相對平等的追求快樂。
這是一部2006年的電影,2020年寫這篇文章,全世界人類正活在看不見微小病毒的巨大陰影之中,也許這時候正適合看這部電影、看看兩百年前以至於兩千年的歷史,我們從中得到勇氣並且保持希望。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當幸福來敲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