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學圖書館,不管什麼時候,有兩個基本族群,一個是還沒拿出厚重的會計學課本、先掏出計算機的會計系;另一個是桌上永遠擺著一本小六法、還有各式各樣法學書籍的法律系 。會計系是初會、中會、高會念上去,小考中考大考不間斷, 法律系是民法、刑法、公法、訴訟法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學體系,大學四年就是把這個體系一塊塊補起來。會計系和法律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第一類組裡面,學校所學跟以後工作完全正相關的兩個科系,因此,唸書很重要,
我修初會是第一次修商學院的課,非常認真,每堂課都去上,把一本筆記本每一頁寫得滿滿的。到了中會,我暑假已經把原文書念完,開學後不怎麼去上課,不過考試會準時到,最後分數還不錯。法律系印象最深刻是修黃教授的債法,那時候參加台灣文學社,社團裡有社會學系、醫學系、還有我哲學系,全都跑去修這門課了。一個可容納300多人的大禮堂,堂堂爆滿,講臺前會放個錄音筆,法律系學生輪班把上課教授的話,一字一句打成文字檔案,每次上課,把上一堂課筆記印出來發給大家。有時候覺得奇怪,明明有「原音重現」的共筆,為什麼還這麼多人去上課,我自己是因為社團的人去,所以常常一起去,中間翹了幾堂,場場爆滿是實至名歸,現場聽聽法學教授分享還蠻精彩的,不枉大學如此。
大學很喜歡美國的一部法律影集:《The Practice》,對法律工作非常嚮往,把法律系主要必修課都修了。即使現在畢業後做會計工作好幾年,聽到「正義值得不斷被爭取」這句話,仍然超有感覺。大學修過的那些課、受過的那些法學訓練,對我人生有三個影響:
一、法學院教授在課堂上常常講、因此共筆上看到好幾次的:「持續的量變最終會帶來質變。」這句話於工作用處不大,但是在唸書考試和追求人生夢想的路上,成為我的信仰。以最近而言,我在部落格寫文章五年了,總共七百多篇文章,有影評、有小說、有散文,除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Excel之外,其他類型文章沒搞出什麼名堂,但我還是繼續埋首落筆,不曾懈怠、預期往後人生也不會鬆手。支持我一路走來的就是這句「持續的量變最終會帶來質變」,所以很希望明年或後年,在出了五本Excel的書之後,能出本電影或小說的書,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如果人生必須有一種態度,我的態度就是寫文章,一直寫文章。
二、不管是修哪一門法律系的課,每堂課都有好多的法條,但是每個教授講課的精神都是一樣,重點不是背法條,而是瞭解法條背後的立法精神,所以我大學時候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有句話叫「苟通法理,六法全書皆為我註腳」,還有一項是學法律跟張三豐學太極拳一樣,學到最後最高境界,是把所有招式忘光光!那時候寫起來還挺得意的。
畢業後我跳不開會計圈,這一行很講究對數字敏感,但我一直沒感覺。問我這個月營收多少、這個月淨利多少,我常常答不出來,甚至連毛利率也說不上口。不過笨的人有聰明方法,我電腦裡面隨時維護完整的資料庫,分門別類整理清楚,所以給我一分鐘,舉凡會計資料只要經過我手,馬上電腦資料庫裡叫出來。這個方法再怎麼好,但實際工作過的人應該都能體會,老闆很忙、很不耐煩,當場問當場答不出來,場面很難看,當場黑掉,非常吃虧,而且是當主管的大忌。
我總覺得就是修了法律系的課受過法學訓練,養成了不背東西的習慣,怎麼也背不起來。大學以前我成績都不錯,畢業之後會計師就是考不上,在大陸也只敢報名最低階的會計上崗證和N5日文能力測驗。幸好一路跌跌撞撞到現在,也幹到了主管職,應了萬媽的那句話,學會計一定能賺個小錢。
認清自我很重要,我就是記性不好反應慢,人格特質職場吃虧,但有耐心建資料庫條理清楚,勤能補拙勉強過關!
三、縱使沒任何相關學歷,我自認受過正規的法律訓練,閱讀法條沒有障礙。在事務所客戶喜歡問雜七雜八的稅法問題,我來者不拒、保證專業,認真到組上經理都有意見了,認為審計是查帳,稅法東西就轉給稅務部即可,無論如何,最後還是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會計稅務法規資料庫,算是會計與法律的結合,對我求學背景的交待。後來離開事務所,外派越南和大陸,我樂於直接接觸深入當地稅務法規的原始文件,越南是看英文,大陸是看簡體,最短時間把專業資料庫架構起來。
除了共同基本的會計稅務之外,因為工作需要,也有間接碰過其他法律體系。在越南是直接上WTO官方網站,瞭解原產地證明和最惠國待遇的相關實務,成功達陣之後,公司規劃讓我接管關務部門。後來另一家公司外派大陸之前,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法務人員,老闆娘直接當我是法律系畢業,讓我幫忙寫存證信函,我應該寫得有模有樣,因為一年後老闆娘還記得這件事。後來踏上大陸,公司處於深怕海關來查廠的恐慌,我算是理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另外大陸出口退稅真不是普通的麻煩和獨特,基於聯網核查的大數據原則,必然要接觸三位一體的海關外匯稅局。總之,我都是建立了完整的資料庫,老闆找我、別的部門打電話過來,我第一時間老樣子答不出來,但給我十分鐘,回起信來條理有據。
大學後悔唸了那麼多書,但真的,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希望有天能用到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