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影心得:馮小剛作品一貫的幽默嘲諷

《手機》由葛優主演
2009年《非誠勿擾》、2010年《唐山大地震》、2011年《1942》、2013年《私人定制》,這幾部電影不在同一個時空框架,講的故事天南地北,相同的是,這些都是導演馮小剛作品,相同的是,這些電影在上映那年都堪稱當年度《小蘋果》,甫發表便是炸彈,引爆票房口碑的話題之作。
一炮而紅才會出名,可這時候紅的是作品,如果能夠一次、兩次、三次、超過三次的大鳴大放,這時候紅的就不是作品,而是創作者本人。陸陸續續看過幾部馮小剛電影,驚艷之餘,馮小剛這三個字變成品牌,凡是他導演作品不用再問,先看再說,因為他的電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口味。」
懷著上述吃巧克力心理,我打開2003年馮小剛《手機》,然而觀看結束,心裡留下的卻是個大問號。此片當然有笑點,但和十年後爐火純青、從頭笑到尾的《私人定制》比起來,不到一半效果,此片男主角也是葛優,可是這位當時有頭髮的葛優,遠不及《非誠必擾》裡面那位冷面笑匠,此片年代背影清楚,然而片頭一開始的1969年河南農村只是單純背景,就算那年有大地震、有大餓荒,完全不在這部電影表述範圍內。
這部電影並非我的賀歲強檔,我也不是和朋友買票劃位在電影院,沒有一定要值回票價或是圖個痛快。如前所述,我單純衝著馮小剛三個字找到這部老片,而且一開始就打算寫點東西,正因如此,儘管片尾演員表跑出來那一瞬間,我如同在電影院觀賞剛出來一般,迫不及待要蓋棺論定,在「好看」與「不好看」之間,第一時間選擇了後者。然後等到我開始落筆成文,反覆咀嚼這部電影,它儘管沒有大片激情,但也它沒有什麼一丁點值得書寫的毛病,馮小剛講了一個人一個故事,扎扎實實、有頭有尾,這是我後來得出的結論。
片名叫《手機》,內容是嚴守一這個男人有小三,這部2003年電影大概除了APP以外,已經把手機和小三這個組合所有可能情況,全都戲劇化演過一遍:短信漏餡防不勝防、關機轉震動老婆照樣有辦法查勤、激情過後才發現枕邊人手機全程錄音攝影。馮小剛以他擅長的京味調侃,對於手機這項科玩意極具嘲諷之能事,只不過這些情節在如今iPhone 6 plus的年代來看,早已是每天上演的戲碼,如今看來一點都不刺激。可是,可是,如果把年代拉回到2003年,還記得我剛擁有生平第一雙手機:黃色的Nokia孔雀機,那時候看著手上的黑白字幕,其實很粗糙,但那時非常興奮,那可是蘋果、三星、小米都還不知道在哪的年代。以這個角度而言,這部電影在當年上映時,以手機搭配小三作為訴求,可以想見話題性十足,而這,正是馮小剛最厲害之處。
馮小剛每部電影都有個核心主題,整個電影圍繞這個主題延伸發揮,《非誠必擾》是相親、《唐山大地震》是天災、《1942》是饑荒、《私人定制》則是對於暴發戶很高明地冷嘲熱諷。類似這種概念先行的架構,表面上看來容易展開,但其實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劇情空洞化的陷井。如同《手機》裡幾次突兀出現的中國移動廣告,在觀賞時會很清楚意識到,這部電影刻意在手機這項新科技上作文章,不過整部電影看完之後,圍繞在嚴守一旁邊的幾個女人:老婆、女朋友、小三,甚至出場幾次的母親,戲份上都是畫龍點睛,每一段都不可少,人物塑造立體有層次,每個角色都有恰如其份的心路歷程。在跟著電影一起笑看手機的當下,同時也對於劈腿、說謊、婚姻這些嚴肅課題進行了批判,馮小剛式的幽默便是如此達到了莎士比亞和魯迅般的高度:「悲劇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從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到蘋果三星小米,時代不停壓著舊東西往前邁進,觀看馮小剛的電影總是有驚喜,因為他永遠跟時代走,但卻又有一些屬於他自己獨到而不退潮流的東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