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的一生:認識西方音樂之父的5段人生故事

巴哈的一生,是信仰與音樂交織的傳奇旅程。以虔誠為筆,他譜寫出恢弘樂章。本文將帶你認識西方音樂之父的5段人生故事,感受他如何以音符改變世界。

巴哈的一生:認識西方音樂之父的5段人生故事

在歷史長河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生,就像一部由信仰與音符交織而成的巨作。它沒有浮誇的戲劇轉折,卻在每一段旋律裡凝結了對神的敬意與對藝術的堅持。他不是驚世駭俗的天才,而是以勤奮與虔誠築起音樂的殿堂。

時期 年代 代表作品
德國出生音樂家 1685-1703 童年學琴,音樂啟蒙
早期職業生涯 1703-1717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BWV565
器樂創作巔峰 1717-1723 《布蘭登堡協奏曲》《平均律鋼琴曲集》
萊比錫教堂樂長 1723-1750 《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
晚年與音樂之父 1740-1750 《音樂的奉獻》《賦格的藝術》

一、德國出生音樂家

巴哈1685年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出身音樂世家,家族兩百年間誕生數十位音樂家,「巴哈」幾乎成了音樂家的代名詞。幼年的他在父親指導下學習小提琴,沉浸於家庭的音樂氛圍。

十歲那年,父母相繼離世,他被送至長兄約翰·克里斯托弗·巴赫家中生活。那段日子嚴格而貧困,卻成為他最堅定的起點。傳說他曾在月光下偷偷抄寫兄長收藏的樂譜,只為更深入理解音樂。那份執著的光,從此照亮了他的一生。

二、早期職業生涯

青年巴哈的腳步總在尋找更廣闊的舞台。1703年,他在阿恩施塔特教堂任管風琴師,因創意過多與合唱團不和,甚至因「陌生姑娘」事件被教會指責。然而他仍堅持自我,曾徒步四百公里前往呂貝克,只為親耳聆聽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

在魏瑪時期(1708-1717),他成為宮廷樂長,創作出《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等傑作,並以驚人的手法將義大利協奏曲風格融入德國嚴謹的複音體系。即使被貴族囚禁,他也未曾停止筆下的音流。

三、器樂創作巔峰

1717年,巴哈受聘於柯騰宮廷。這裡沒有教會的束縛,親王熱愛音樂,讓他得以專注於純粹的創作。此時誕生了《布蘭登堡協奏曲》與《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這些作品不僅展示樂器的潛能,也證明了音樂可以超越語言、直達靈魂。

然而命運仍有悲傷。1720年,妻子瑪麗亞·芭芭拉驟逝,留下他與六名子女。悲痛之後,他用音符抒發心靈,翌年與安娜·瑪格達萊娜再婚,家庭再度充滿音樂的笑聲。

四、萊比錫教堂樂長

1723年,巴哈成為萊比錫聖多馬教堂樂長。這是他創作最輝煌卻最艱難的階段。行政瑣事、教會爭議與官僚限制,未能削弱他的信仰與創作熱情。他為四座教堂創作近三百部清唱劇,幾乎以一年一輪的節奏完成整個教會年曆的音樂。

偉大的《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聖誕神劇》皆誕生於此。那是他獻給上帝與人類的音樂祈禱,每一段旋律都像靈魂的禱詞。

五、晚年與音樂之父

1750年,巴哈在萊比錫因眼疾手術失敗離世。那年夏天,他的視線逐漸暗淡,卻仍堅持譜寫音樂,彷彿以最後的旋律向上帝告別。離世後的巴赫被世人遺忘,他的樂章沉睡在教堂與書架之間,直到1829年,孟德爾頌在柏林重現《馬太受難曲》,才讓塵封的神聖之聲再度喚醒世界。

如今,人們稱他為「西方音樂之父」。巴哈留下的1128首作品,將複調藝術推向巔峰,也為主調音樂開啟新的時代。他的和聲深沉如祈禱,結構嚴謹如信仰,他用音符建立秩序,用靈魂建造永恆。從此,音樂史上再無第二個巴哈。

巴哈的一生與榮耀

巴哈的一生分成五個時期:德國出生音樂家、早期職業生涯、器樂創作巔峰、萊比錫教堂樂長、晚年與音樂之父,依照年代及代表作品說明如下:

巴哈的音樂沒有為炫技而生,也不為取悅而作。他的譜頁上常寫下「Soli Deo Gloria」——榮耀獨歸於神。正因如此,他的音符成了永恆的祈禱,讓後世每一位傾聽者,都在其中聽見了靈魂的秩序與信仰的光。


贊贊小屋推薦那些好聽的音樂

好聽的國語歌曲炒熱氣氛的台語歌自學鋼琴心得古典音樂名曲巴哈音樂

好聽的音樂Top 100:聆聽內心深處那些經典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