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倉公列傳:瞭解這位古代名醫的7個小故事

扁鵲倉公列傳是史記中很有趣的人物記載,詳細介紹了這位古代四大名醫之一的生平軼事,本文參考原始文獻記載,帶你瞭解這位古代名醫的7個小故事。

一、扁鵲倉公列傳

二十四史中第一部正史是《史記》,論中醫起源,從司馬遷的史記講起。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歷史早期兩個很有份量的醫生,一個是春秋戰國的扁鵲,另外一個是西漢時期的淳于意,後者是這篇文章的主角。

淳于意當過小縣城太倉令,大家尊稱他為倉公。不知道是否太喜歡幫人看病,倉公做官沒混出名堂,看病也只是業餘,想救人,救不成,史書上記載「醫藥方試之多不驗者」。

直到他遇到七十幾歲的公乘陽慶,他的一生和中醫史就此改觀。

公乘陽慶這位老先生沒有兒子﹐看這位小官人有理想有抱負,於是讓他把那些江湖郎中的技倆都丟了,親授自己源於黃帝扁鵲的祖傳秘方:脈書。

老先生沒看錯人,淳于意沒跟錯老師。學了一年,學生開竅,再學三年,盡得先生真傳。此時的淳于意足以決生死,從此混出名堂,江湖郎中成為一代名醫,終於能幹點正事,實現當年抱負。

從這段史料總結出心得,醫術也是講究道統的,道統原則之一是人不多,黃帝扁鵲到倉公,幾百年下來也就這三個。而要維持人數不多的道統,只能是祖傳私授,於是遠古醫方和陰陽五行混在一起,包裹著神秘色彩,外人看不清門道。史書上「決死生多驗」這五個字看起來夠玄,看病的跟算命的聽起來差不多。

扁鵲倉公列傳:瞭解這位古代名醫的7個小故事

二、黃帝內經考證

淳于意的老師授課之前,安詳從容,首先把黃帝這尊老人家擺出來,一下子把醫術的血統抬高到上古至聖的地位。

先生這種作法是道統主義,凡事套上一句「古人云」、「古人曰」。《淮南子-修務訓》把這種奇怪又常見的行為背後心理活動講得很透徹:「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意思是既然尊崇古人,乾脆把一本書的作者說是古人好了。

提到黃帝,炎黃子孫的大家都知道黃帝是老祖宗。有本書也許大家沒聽過,或者只是偶爾聽過,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相傳遠古黃帝撰述,中醫四大經典之首,經典中的經典。

關於這本大有來頭的著作,要說作者是黃帝,沒人敢反對,但黃帝畢竟只是傳說,大家也都明白,因此實際作者到底是誰,這本20多萬字的天書從何而來,大家都有意見。

諸多派別的考證學說中,有一派就拿《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出來說事。淳于意的老師正式授課前,除了擺出黃帝先師,還慎重其事從自己藏經閣搬出好幾本秘傳醫書,司馬遷仔細把書的名字一本一本寫出來,其中卻沒有經典中的經典《黃帝內經》。

學者由此一拍桌子,敲定《黃帝內經》成書時期必然晚於淳于意,晚於司馬遷,也就是在西漢以後,總之不會是春秋戰國,更不用說上古年代那個遙遠的黃帝。

聽起來很有道理,好像又哪裡不對勁,贊贊小屋不是考證學者,沒那麼厲害,這種困難題目還是留給專家學者吧。

二、黃帝內經考證

三、成語緹縈救父

歷史留下許多問號,偶爾有許多巧合,有些巧合影響到整個大時代的發展,有些只是是單純巧合。

關於淳于意這位名醫,《史記》大部分篇幅寫他如何成為一位醫生,當名醫之後的種種事蹟。其中有一小段記載,完全和中醫史沒有關連,只是純粹巧合,但絕對是值得一提的故事。

先前提到淳于意除了當名醫,另外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倉公。他是縣城一個小官,官雖小,足夠過上好日子,家裡熱熱鬧鬧五個女兒,想來也是個小資家庭。

他是否因為沒有兒子,想生看看,所以女兒越生越多,這是無關緊要的猜測,姑且不論。至少後來的劇情發展證明了一件事,子女不用多,好的話一個就夠。

倉公是個小官尊稱,官再小,也是個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的地方,那更是一個險惡江湖,尤其淳于意不僅是個小官,還是一個很會醫術的小官。

人人會生病,人人希望生病有名醫幫忙看病,大官小官無一例外。淳于意在這行裡再怎麼厲害,只有一個人兩隻手,況且這還是好不容易學成的祖傳秘方。客觀上,不可能每個人有求必應,主觀上,即使自己不這麼裝,別人看不順眼當屬自命清高,而自命清高向來是官場大忌。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當時局面:「然左右行游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醫生不好當,庸醫當然不行,醫術高超也是不行。

有人一狀告到皇帝那裡去,然後就跟電視劇演的一樣,皇帝大怒,一怒之下,要把這位名醫傳喚到長安用刑。

後來發生的事情,簡單講是四個字成語:緹縈救父。

大禍臨頭,家裡亂成一團,淳于意被誣告,找不到人責怪,就責怪起自己眾多的女兒們。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意思是生女兒沒用,死到臨頭,廢物。

其實不管生男生女,人多各有各的性質,有做不好的,有做得好的,而這五個女兒裡面有位叫做緹縈,非常爭氣,勇敢跟著父親一起到達京城,寫了一封信上書陳情,表示願意入身為官婢,讓父親有個改行自新的機會。

這封信寫得很不錯,當時聖上漢文帝讀了非常感動,不但赦免淳于意罪行,同時昭告天下,從此免除肉刑這一類殘酷不人道的處罰。

這是《史記》名醫列傳中一段巧合,有足夠的歷史影響力,也有歷史教育意義。

三、成語緹縈救父

四、廢除肉刑與五刑

既然提到肉刑,岔開中醫主題講講這個一定不會用到的冷知識。

在現代是冷知識,在古代,它是人人有機會、人人都害怕的刑罰。所謂肉刑,字面上看可能茫然不解又若有所悟,其實它很單純,從你的身上切一塊肉,不單純的是,到底切哪塊肉。

以下講解四種肉刑,看看是切掉哪塊肉:

黥:讀音和「晴」相同。官員免費在你臉上刺青,不囉嗦,保證一刀切下去,但官員美學品味不足,保證很不好看。

劓:讀音和「義」相同。完美的象形文字,往鼻子一刀切下去,至於沒有鼻子怎麼呼吸,古代官員不關心這種事,幸好它被廢除了,現代人不用太在意這個問題。

刖:讀音和「月」相同。同樣完美的象形文字,切掉一隻腳,可能是左腳,可能是右腳,運氣不好兩隻腳。呃,不好意思,沒有腳怎麼走回去?古代官員一個字回覆:滾、爬,要滾要爬那是你家的事。

宮:前面肉刑都因為緹縈救父幫忙廢除掉了,那些專門創造出來的冷僻字派不上用場,沒字典還不知道該怎麼唸。到了這裡的「宮」,終於有個能夠馬上唸出來的字。它不冷僻的原因很簡單,雖然作為刑罰被廢除了,直到清朝一直在使用這個宮字,宮裡太監都這麼來的,只能說古代人遺詞用字真的很會。

講完四種肉刑,古代五刑差不多講完﹐最後一種刑不是肉刑,叫做大僻,現在的人還一直用著呢,它就是簡單明瞭的死刑。結束生命,不研究要切掉哪塊肉。

總之,大家感謝緹縈一錘定音做了件好事,可以把那些字丟到字典裡面去。古典名著《列女傳》用散文對句按讚:「推誠上書,文雅甚備,小女之言,乃感聖意。」詩人也很感動,漢代班固做了一首推崇女權的五言古詩:「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唐朝李白用他一貫的高清風格寫道:「淳于免詔獄,漢主為緹縈。津妾一棹歌,脫父於嚴刑。」

四、廢除肉刑與五刑

五、皇上隨口一問

前面提到淳于意得到私傳醫方,再提到緹縈救父,這兩件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合起來卻是中醫史上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皇上免除淳于意刑責,順便大發慈悲把肉刑廢了。也許是緹縈寫了一篇好文章,可是從後來的發展來看,更有可能是皇帝打聽到了原來有這麼一位名醫。

是人就會生病,皇帝也會生病,因此皇上對於這位名醫頗感興趣,下詔問曰:「你學醫是從書上學的?跟誰學?學多久?有哪些病人?這些人都生什麼病?你怎麼救的?」

被赦免肉刑的淳于意感動之際,決定以醫報國。皇上既然開口,正好這些年陪了一個又一個病人走過生死關頭,與病灶為伍,與病魔同眠,剛好利用這個機會把這些死生經歷都寫成日記。

這些醫病經歷在今天就是每家醫院多到不行的病歷本,但在中醫史上卻是很珍貴的教材紀錄。要知道在淳于意之前,壓根兒沒有病歷本這回事,既有人開口了,正好,況且這開口的不是別人,是當今聖上,也就是皇上隨口一問,當時人意識到病歷本的可貴之處,現代人則是把它當作中醫發展史的源頭。

很多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歷史事件,都是在如此巧合中發展茁壯的。

回頭再看看《史記》記載的這些病歷本,如此詳實,把淳于意排上第一位是眾望所歸。

五、皇上隨口一問

六、古代的病歷本

兩千多年前的病歷本是怎麼寫的?瀏覽過《史記》中詳細記載的25份檔案,這個問號變成感嘆號。

齊有個官員一直抱怨頭痛,淳于意診脈之後,用算命仙的語氣說道:「你的病很嚴重,我不能再說了。」隨即離開,私下找到病人的弟弟,同樣用算命仙的語氣說道:「腸胃內長了毒瘡,五天後腫脹,八日後吐膿而死。」

算命仙都這麼說了,果然五天和八天到了,史書四個字輕描淡寫著:「即如期死。」

重病死期都可以診斷出來,輕症到了這位名醫手上,那是一個藥到病除。

便秘不能大小便,喝個「火齊湯」解決。妃嬪懷孕難產,一撮「茛碭藥」和在酒中,喝下去馬上生了。除此之外,竟然連月經失調和肚子迴蟲都能夠對症下藥。

難怪倉公在醫生這行被形容為身負絕學,足以「決生死」。

六、古代的病歷本

七、廣收學生授藝

但凡所有的歷史記載都要考慮史料的真實性。史記作為正史,不像《宋史紀事本末》是非官方編修的旁史,本身是權威,不過能夠斷人生死,不早不晚就在第七天,即使現今醫學技術發達也不一定做得到。現代醫生在搭建和病人溝通的橋樑時,都是用存活機率、大約多久這種有點模糊的用語,不會是倉公淳于意的算命仙口吻。

所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問題?

客觀而言,對於某些病例檔案是可以保持一點懷疑,但可以說這並不是個問題,司馬遷畢竟有史學家涵養,史記裡寫得很清楚,那是皇帝問,淳于意答,純粹是淳于意自己口頭說的,有可能就命中那麼一次,當然也不排除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有些自述可以心存懷疑,有些記載是比較毋庸置疑。

例如這位名醫不藏私,樂於救人,也樂於教人。

宋邑、高期、王禹、馮信、杜信、唐安,這些人依照記載都跟著淳于意學習五診、經脈、奇絡、藥法。雖然同樣是皇帝問,淳于意答,這段史料的真實性明顯沒有爭議,這些學生大多和淳于意一樣是官府內出入的人物,在皇帝面前,總不能信口雌黃,肉刑是廢除了,但皇帝不開心,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先前文章幾次提到祖傳秘方,會提這麼多次,其實就是個伏筆。所謂江湖一點訣,說穿不值錢。祖傳秘方拿出來公開講授,馬上市場行情就掉了。而淳于意之所以成為司馬遷《史記》中和扁鵲並列的中醫早期第一把交椅,除了他熱心公開病歷本,還因為他熱心教了許多學生,在最大範圍內實現醫病救世的理想,足以為後世楷模。

不管是醫生從業人員,或者不是醫生的老百姓,都能從這位兩千多年前的人物生平得到一些啟發。

七、廣收學生授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