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情人》文學風格濃厚的電影

《英倫情人》於上映時獲得許多奬項肯定
《英倫情人》於上映時獲得許多奬項肯定,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根據小說改編的這部電影,於題材呈現和情節發展上,都有著文學作品特有的細膩與深沉,而且透過匠心獨具的影像美學和優秀演員的精湛發揮,使得《英倫情人》成為獨樹一格的經典。觀賞這部電影,如同閱讀一本典雅小說,看似平淡無味中,處處潛藏著極其細膩而豐富的情感。
敍事結構上,電影前後有兩個時間主軸,以穿插交錯的方式開展情節。一個場景在北非撒哈拉沙漠,一位遠離家鄉考古繪圖的歐陸伯爵,遇上來自英國的有夫之婦,另一個場景在義大利被廢棄的修道院,一位厭倦戰爭的隨軍護士,遇上專責拆除地雷的印度軍官。單獨來看,兩段愛情亳不相干。如果只看沙漠一端,或者只看修道院一端,故事的內容難免略顯單薄。可是,觀眾一開始就知道,這個全身燒傷的英國病人,曾經是風度翩翩的貴族紳士,而且還有一位冒然出現的陌生男子,指證歷歷地揭露「英國病人」不堪的過往。隨著時空場景變換和情節推展,這種在格局上是倒敍法、在舖陳上是順敍法的結構,使得原本單薄的故事線,因為時空交錯而饒富趣味。
拍攝手法上,電影也相當富有文學般的涵養。包括電影一開場的手繪游泳畫像、老式螺旋槳於沙漠上空飛行、厚重書本裡的書籤照片、廢棄修道院裡彈奏鋼琴、大教堂燭火映照出來的宗教畫,凡此想必是刻意營造出來的絶美場景,為《英倫情人》這部電影增添了特有的文學寓意:游泳和飛行象徵了女主角於婚外情所追求的自由狀態,鋼琴和宗教畫則隱喻了女配角典雅純潔的人格特質。
拍攝手法上,電影也相當富有文學般的涵養。
主要角色皆由歐洲演員擔綱演出。男主角雷夫范恩斯出身於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演過舞台劇,是純正血統的演員起家,剛開始他在電影裡出現,是一個全身燒傷、看起來垂垂老矣的病人,可是電影中段以後,單單從雷夫范恩斯於病床上凝思和講話時的眼神,便能感受到這位角色所經歷過的悲善和滄桑。女主角克莉斯汀史考特也是英國人,電影籌劃過程中,原本對於女主角人選有所爭執,後來才決定由她擔綱。據說當時她給導演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就是你電影中的K(凱瑟琳)。」她在電影飾演一位主動出軌隨後卻又退縮的婦女,像這種角色很容易流於輕佻或者矯情,但克莉斯汀史考特一直維持著特有的優雅機智、極具知性美的形象,正如她自己信中所說的,她把這個角色演成是在演自己一樣。
至於女配角茱麗葉畢諾許,這位世界影史上首位獲得歐洲三大影展影后大滿貫的法國女演員,喜歡看電影的觀眾,應該都欣賞過她在《藍色情挑(Blue)》的經典形象。優秀演員沒有固定面貌,在每部電影的演出,都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詮釋。所以我們看到茱麗葉畢諾許於《藍色情挑》,是位在車禍意外中喪夫喪子的憂鬱女性,而於《英倫情人》,她所飾演的角色也是位心理負擔沉重的女性,不過經由茱麗葉畢諾許內斂深藏的發揮,我們不僅看到她在戰爭中失去愛人的悲痛,同時也看到她在廢棄修道院中遠離峰火塵囂的喜悅、看到她次遇到愛情的憧憬期待,而她對於「英國病人」的細膩照護,則將這部電影提昇到人道主義關懷的高度,茱麗葉畢諾許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榮耀。
鋼琴和宗教畫則隱喻了女配角典雅純潔的人格特質
這部電影沒有一幕直接拍攝戰爭,可是所有的人,都活在戰爭陰影中,全都因戰爭改變了命運。電影在中間段落稍嫌瑣碎和跳躍,但也正因為有前面的舖陳,電影最後非常有力量,所有戰爭的黑暗面與光明面,都在最終得到了釋放。在聽到摯友誤會自己而自殺,男主角緩緩道出內心比全身燒傷還要痛苦的疤痕,只是因為自己的國籍和名字,心愛的女人活活在黑暗的洞窟死去。當女主角在一片漆黑中寫字和敲打手電筒,當男主角在一片黃沙中抱著死去的女主角傷心欲裂,單純那淒美畫面,便是對戰爭最大的控訴。可能會覺得,男主角可以穿行沙漠三天,卻不肯好好拼出自己名字,可是反過來想,當他聲嘶力竭地吶喊有個女人快死了,卻被置之不理,那個時代本身已經被扭曲了。
電影最後結局,說完了自己故事,艾馬殊以極欲解脫的眼神,請求護士漢娜注射過量的嗎啡,在護士輕聲念出女主角於黑暗洞窟寫下的遺言中,男主角帶著全身傷痕和沉重往事離世。廢棄修道院所有的人,全都因為戰爭結束而有了新的開始。男主角在修道院裡,把所有在沙漠中發現的事情,重新再回憶一次,不曉得他在辭世彌留之際,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一幕畫面。我自己看完電影,最喜歡他們剛發現古代非洲人游泳繪畫時,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人,一起被洞窟裡那簡單純粹的線條所吸引,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渲染力,它告訴了所有觀眾,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最喜歡他們剛發現古代非洲人游泳繪畫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