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商業包裝裡的人文關懷

《親愛的》由趙薇主演
提到這部電影,一大部份焦點會集中在趙薇,不僅僅因為「小燕子」趙薇一直沒有斷過新聞,也因為趙薇剛剛導了一部口碑票房具佳的電影,這位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的高材生,早已成名多年又回到母校研讀導演碩士,在終於圓了自己導演夢之後,是甚麼樣的電影,讓趙薇願意回到別人鏡頭底下,聽別人指揮飾演一名安徽村婦?
優秀演員懂得跟隨導演,好導演不但能找出絕佳的題材劇本,同時也會挖掘出合適具有加乘效果的演員。劇照上看到趙薇顛覆形象的演出,只是讓我注意到這部快上映的片子,然後我注意到導演是陳可辛,近幾年來《投名狀》、《武俠》、《中國合伙人》,陳可辛每一部作品如同一首貝多芬交響曲,臻於完美,而且各具特色,所以儘管從片名和趙薇劇照,我猜不出《親愛的》內容到底是甚麼,但只要是陳可辛導電影,我覺得不容錯過。
劇照隱隱流露出一股沈重的基調,我事先沒有看過任何劇透,很慶幸是一張白紙走進電影院,到了結尾時候,本來已經離開座位走到門口,看到大螢幕繼續播放相關的紀實新聞,忍不住又回到前排坐下。這是一部為社會某個族群吶喊的電影,如同影片中在街頭、在網絡、在每一個可能角落不放棄希望的父母一樣,導演和演員希望在娛樂事業里多一點人文關懷,大部份觀眾在電影結束之後,應該都願意稍作停留,看看大螢幕底下真真實實的田文軍和李紅琴。
電影開始後不久,所有觀眾大概都明白了故事梗概,也很清楚電影接下來怎麼演:兒子被拐,歷經艱辛,找回兒子。說起來簡單,如何發展看成熟導演的功力、同時也看大牌明星如何演繹。我特別喜歡整個劇情框架明顯分成兩段,前半段焦點在黃渤,不惜犠牲一切要將孩子找回來,因為失去了妻子他只剩下寶貝兒子,後半段焦點是趙薇,不惜拋棄所有要將孩子找回來,因為孩子是她的下半輩子。兩個同樣丟了孩子,一個是在法理上絕對站得住腳的爸爸,黃渤演來特別有說服力、駕輕就熟,另一個是法理難容的母親,可是透過趙薇收斂自如的演技,我們看到了一個不繞彎直率的農村婦女,低文化水平,但是憑著一股找回「兒女」的勇敢和執著,讓她隻身在大城市深圳闖出一條活路。
趙薇角色模糊了母親的概念,無形中也拉近了是與非的距離
趙薇角色模糊了母親的概念,無形中也拉近了是與非的距離。不知者是否無罪?一開始以為李紅琴根本無從得知小孩來歷,但死前丈夫一句「永遠不要到深圳」提醒觀眾,很多時候不知道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電影沒有交待為何將拐走的小孩帶回老家,對於李紅琴而言,她一直深信丈夫所謂的無法生育,雖然不懂得或是沒辦法正式收養,但是她絕對願意親生母親一般養育別人的小傢伙,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一對小娃兒交到她手上,也許將錯就錯撫養孩子長大,才是善良盡責的表現,特別是在結尾看到了那個孤兒院裡的茫然眼神,而李紅琴終於懷了自己孩子。
電影終究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導演的用意本來就是如實表述,不作過度的批判,只是以比較戲劇化、商業化的方式,將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呈現出來。這裡面有制度層面的缺憾,例如像是24小時內不算失蹤、例如丟失小孩的父母是否能辦生育證,當然也有純粹的人性黑暗面,例如拐賣孩童泯滅良心的同伙、例如騙取搶奪絕望父母的流氓,但也許更多的是像李紅琴這樣,不是簡單一句非黑即白可以道盡的角色。電影裡面的口號是:「沒有買,哪有賣?」或許社會可以進一思考,是否應該完善諸如合法收養、人工授精、甚至是代理孕母等替代方案,無論如何,透過電影賣座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談論,本身就是功德一件。
扯遠了,回到電影,最後我想再提提趙薇。寫這篇文章找資料的過程中,才知道趙薇老家就在安徽,她多次嚮導演編劇請求講普通話,因為她已經十幾二十年沒講過方言,可是後來趙薇自述:「直到後來我突然發現只要一張嘴我就想哭,不知道為甚麼它的台詞好像開始長在我身上了,我一念個這台詞,就抑制不住各種情感的渲洩。」
一個人會成功,絕對不是偶然,演員如此、導演如此、電影也是如此。
透過電影賣座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談論,本身就是功德一件

最新文章: